> 教育经验 > 沩山毛尖介绍

沩山毛尖介绍

沩山毛尖介绍

沩山毛尖,湖南省宁乡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沩山毛尖茶树饱受雨露滋润,故而根深叶茂,梗壮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强,是制作名茶的最佳原料。制作后的茶叶,叶缘微卷,呈片状,形似兰花,色泽黄亮光润,身披白毫;冲泡后内质、汤色橙黄鲜亮,烟香浓厚,滋味醇甜爽口,风格独特。

2016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沩山毛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沩山毛尖产品特点

沩山毛尖茶树饱受雨露滋润,故而根深叶茂,梗壮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强,是制作名茶的最佳原料。制作后的茶叶,叶缘微卷,呈片状,形似兰花,色泽黄亮光润,身披白毫;冲泡后内质、汤色橙黄鲜亮,烟香浓厚,滋味醇甜爽口,风格独特。

沩山毛尖产地环境

沩山毛尖产自湖南省宁乡县境内,宁乡县多为丘陵地带,西部的沩山区域是雪峰山庞大东部地带的南侧主干区,往东则是雪峰山余脉向东北滨湖平原过渡地带,境内地貌有山地、丘岗、平原。地表轮廓大体是北、西、南缘山地环绕,东南丘陵起伏,北部岗地平缓,东北低平开阔,整个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倾斜。

宁乡县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寒冷期短,炎热期长。全县年日平均气温16.8℃,一月日平均4.5℃,七月日平均28.9℃。年平均无霜期274天,年平均日照1737.6小时,境内雨水充足,年均降水量1358.3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1%,适宜种植沩山毛尖。

沩山毛尖历史渊源

沩山毛尖,在唐代就已著称于世,历史上一直是贡茶。

清同治年间,《宁乡县志》曾记载:“沩山茶,雨前采摘,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

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品尝沩山毛尖后,托工作人员写信向沩山乡致谢。刘少奇主席生前把沩山毛尖作为家乡茶,款待国内外友人。华国锋同志题词称“沩山毛尖,具有独特风格”。

沩山毛尖生产情况

截至2017年底,宁乡县茶叶生产面积57000亩,其中采摘茶园27600亩,无性系良种面积10000亩。全年共生产加工茶叶6491.6吨,茶叶生产总值18738万元。

沩山毛尖产品荣誉

清同治六年(1867年),沩山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2016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沩山毛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沩山毛尖地理标志

沩山毛尖地域保护范围

沩山毛尖产地范围为湖南省宁乡县沩山乡全境、黄材镇龙泉村和蒿溪村、巷子口镇狮冲村和黄鹤村、青羊湖国有林场现辖区域。

沩山毛尖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当地特色群体品种和适宜加工沩山毛尖茶的品种

二、立地条件

海拔400米—900米。土壤质地为黑沙壤土。有机质≥1.5%,PH值4.5—6.5。

三、栽培技术

育苗:采用扦插方法育苗。

栽植密度:≤75000株/公顷。

施肥:每年每公顷施腐熟的有机肥≥35吨。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摘

三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按标准采摘一芽一叶至一芽两叶嫩梢。

五、加工工艺

鲜叶摊青→杀青→初揉→闷黄→初烘→复揉→二次闷黄→足烘

摊青:摊放厚度≤10厘米,时间为6小时—8小时;

杀青:温度为260℃—280℃。要求杀匀杀透,叶色呈暗绿色,手捏略粘手。

闷黄:温度为38℃—42℃,时间为12分—15分;

初烘:温度为100℃—120℃,烘至6成干,摊凉;

二次闷黄:温度为38℃—42℃,时间为8小时—10小时;

足烘:温度为80℃—90℃,分2次,每次20分。

六、质量特色

感官特色

干茶色泽黄润、有毫,滋味醇爽回甘,香气嫩香持久,叶底嫩匀黄亮。

理化指标

水浸出物≥36.0%。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沩山毛尖专用标志使用

沩山毛尖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宁乡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沩山毛尖的检测机构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