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古人为什么要敲钟

古人为什么要敲钟

古人为什么要敲钟

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后,击鼓报时,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的声音,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在早上击钟报时,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建起了高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

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都有明确的规定。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钟敲响,城门开启,万户活动。鼓敲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所写《李娃传》提到:“久之日暮,鼓声四起。姆曰:‘鼓已发矣,当速归,勿犯禁!一禁,即夜禁。鼓声一响,街上就禁止行人,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

敲钟击鼓,是古代的一种报时方式,也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方式。佛教传人,寺内也敲钟击鼓,则是集众僧徒参禅的寺规,两者性质不同。

古人为什么要敲钟

钟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传说在黄帝炎帝时期就已出现了,鸣钟击鼓自古也成为皇朝、寺庙以及黎民百姓祭祀神佛、祈福、迎福、祝福、免灾驱邪的一项礼俗。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随着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钟鼓便同佛家结了缘。

在众多寺院内的东西两侧都建有报时的钟鼓二楼,鸣梵钟与击鼓既用于寺庙的法会佛事活动的礼仪,亦曾是城镇乡间旧时定更报点的“报时台”。如在北京古老的雍和宫里,僧人每日上殿诵经均鸣钟击鼓,寅时撞响悦耳的钟声,酉时即敲响如雷的鼓声,钟鼓声曾响彻四九城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