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字的演变过程
字源演变过程
“蚊”,初见于金文中,本义即指蚊子这种小虫。在金文中,“蚊”字是一个形声字。其字隶书形左边为小虫的形体,代表字义;右边为“文”,代表字音。
蚊子虽然是一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虫,但却能吸收人体血液,可谓本事很大,害处也很大。
因此,后来“蚊”具有了很多相关的引申义。如蚊力,比喻力量十分微小;蚊负,比喻能力不足而不能担当重任;蚊睫,本指蚊子的睫毛,后来比喻极其细微的东西。
后来又在《说文》中发现,“蚊”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蚊”的字源演变图如下:
蚊的字源演变图
详细释义
拼音
wén
名词
蚊子
mosquito
蚊力、蚊市
细若蚊足。——明·魏学洢《核舟记》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正韵】无分切,音文。【说文】囓人飞虫也。【续博物志】地湿则生蚊。
【大戴礼】白鸟者,谓蚊蚋也。【尔雅翼】蚊者,恶水中孑孑所化,噆人肌肤,其声如雷。【庄子·天运篇】蚊蝱噆肤,则通昔不寐矣。
又【唐国史补】江东有蚊母鸟,亦谓吐蚊鸟,夏则夜鸣,吐蚊于丛苇闲,湖州尤甚。
又蚊子树,实类枇杷,熟则自裂,蚊尽而空壳矣。【韵会】作蟁。【集韵】亦作。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蚊”字头,请参考“蟁”字:)
啮人飞虫。从䖵民声。,蟁或从昬,以昬時出也。蚊,俗蟁从虫从文。無分切。
说文解字注
(蟁)啮人飞虫。啮人而又善飞者。从䖵民声。无分切。十三部。此字民声,则当十二部。疑古本衹有。而蟁乃后人所制也。
蟁或从昏。昏从氐省,氐者,下也。俗沾一曰民声,而篆上亦沾蟁篆矣。㠯昏时出也。说会意之旨。而形声在其中。
(蚊)俗蟁,从虫从文。虫部曰:秦晋谓之蜹,楚谓之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