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庄子·天道中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庄子·天道中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庄子·天道中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虚静无为是“万物之本”,人世间的帝王应效法天道,无为而治。但同时,庄子又认为天道和人道都有尊卑先后,人的伦理秩序有存在的合理性。其思想前后有些矛盾。

作为一个统治者,尧可以做到不怠慢有苦无处说的人、不抛弃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哀怜死者、喜爱儿童、怜悯妇人,已经很好了,说明他心怀仁爱,体恤民情。但他仍称不上至圣之君。如果他的治下没有有苦无处说的人,没有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他又哪里需要去施仁德呢?如果死去的臣民皆是尽享天年安然离世的,如果妇人的生活幸福安宁,又何须他哀怜、怜悯呢?至于喜爱儿童,喜爱和偏私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圣人是不偏私的。

从这个角度说,百姓的悲苦成了尧彰显仁爱的前提条件。所以尧最后会承认,自己所做的无非是应付人事。民生疾苦未必由社会的管理者直接造成,但管理者却有不得推卸的责任。管理者最忌讳的就是为自己表现出的美德沾沾自喜。人皆有同理之心,会对不幸者抱以同情,要警惕的是,人应将这同情转化为帮助不幸者摆脱不幸的动力,而不是将它作为炫耀自己仁爱的道具。

天地万物本有其生长发展的规律,人只需效仿天德,不用对万物做什么干预。孔子把内心平和兼爱无私视为“仁义之情”,而以道家的观点看,有“爱”则必然有“无爱”,孔子的兼爱无私仍是偏私。由于认为孔子把仁义当成人之本性只会起到扰乱人心的作用,老子拒绝将孔子以仁义为主旨的书保存在周王室。

《庄子·天道》中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全文大体分成八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谓之天乐”,指出自然规律不停地运行,万事万物全都自我运动,因而圣明之道只能是宁寂而又无为。第二部分至“以畜天下也”,紧承上段讨论“天乐”,指出要顺应自然而运动,混同万物而变化。第三部分至“非上之所以畜天下也”,提出帝王无为、臣下有为的主张,阐明一切政治活动都应遵从固有的规律,强调事事皆有顺序,而尊卑、男女也都是自然的顺序,这不仅违背了庄子“齐物”的思想,而且还给统治者统治臣民披上了合乎哲理的外衣。第四部分至“天地而已矣”,借尧与舜的对话,说明治理天下应当效法天地的自然。第五部分至“夫子乱人之性也”,写孔子与老聃的对话,指出事事皆应遵循自然规律,指出“仁义”正是“乱人之性”。第六部分至“其名为窃”,写老子顺应外物的态度,同时抨击智巧骄恣之人。第七部分至“至人之心有所定矣”,指出要“退仁义”、“宾礼乐”,从而做到“守其本”而又“遗万物”,即提倡无为的态度。余下为第八部分,说明事物的真情本不可以言传,所谓圣人之言,乃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本篇内容历来非议者颇多,特别是第三部分,背离庄子的思想太远,因而被认为是庄派后学者受儒家思想影响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