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4章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原文:
知足不辱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①?得与亡孰病②?甚爱必大费③;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①多:重视、尊重。
②亡:失去、丢失。
③爱:吝惜,舍不得。
它的意思是:
名誉和生命比起来,哪一个更可亲?生命和财货比起来,哪一个更珍贵?得到名誉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热衷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招致更惨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安乐。
本章重点讲两个问题:
一是教人珍视生命,不要把名利看得比生命还重。
二是教人“知足”、“知止”,一切事物都要向相反方向转化,这是自然的法则。只有知止、知足才能长久。
在老子看来,人的最高目标应该是追求健康长寿,而不是追逐名利。
这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殚精竭虑地去追求名利,就会危害自己的生命。
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过分追求而不知满足,也就是欲望无止境,这是一切祸患产生的根源。因此,追求财富和名利要适可而止。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章节之间不可分割,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把其中任何一章孤立起来理解都是不合理的。
本章和前面的第十三章就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章都是为了说明人应该自重自爱的问题,所不同的是第十三章以宠辱荣患与人的生命作比较,而本章则是以名利和财富与人的生命作比较。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其本身就是很多偶然因素的组合,我们为什么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正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自己和别人的区别,而我们又害怕别人比我们强,所以才争强好胜,有的人甚至不惜利用卑鄙无耻的手段来争取财富和名利。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人出卖的是自己的人格,耗费的是自己的精力,换取的仅仅是一点可怜的虚荣心。以沉重的代价换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是不值得的。
我们不否认利用聪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来争取财富和名誉是光荣的,但我们必须把握住一个度,要适可而止。只有这样做了,才能既收获名利,又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道德经44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