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欺上瞒下这话怎么来的

欺上瞒下这话怎么来的

欺上瞒下这话怎么来的

欺上瞒下,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出自:唐 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故事:北宋时,富弼采用朝士李仲昌的建议,自澶州商湖河打通六漯渠(水名),引导黄河进入横陇的旧河道。

贾昌朝(字子明)向来与富弼不和,于是就趁机暗中让宦官武继隆指使两个司天官(掌天文历数的官)在廷议时反对富弼的做法,说:“不可打通黄河河流的正北方,这会导致皇上龙体欠安。”几天之后,两人又听从武继隆指使,上奏请求皇后一同听政。

内侍史志聪将这件事告诉文彦博。文彦博随即召见那两个司天官,质问他们说:“往上禀奏天文变异是你们的职责,怎么能动不动干预国家的大事呢?你们妄自干政的罪理当处斩全族。”两人非常恐惧,文彦博又说:“看你们率直愚笨而狂妄,先暂时放过你们。”

两人退下以后,文彦博把奏状拿给同仁看。大家都很愤怒,说:“奴辈竟敢做这种事,为什么不杀他们?”文彦博说:“杀死他们,事情反而张扬出来,会令皇后不安。”

于是,中书省决议派司天官去测定六塔的方位,又让这两个人前去。两人恐怕文彦博治他们的罪,就改口说影响皇帝健康的六塔的方向在东北,不是正北。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 ),字宽夫,号伊叟 。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

但就上述的这个事件而言,如果那两个天官确实有罪,就应该光明正大地依法处置他们。而文彦博等一众大臣对天官又是恐吓又是调工作,还不让太后知道,这算什么回事?其做法,实际上是在排除异己、欺上瞒下!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权谋智慧用对了地方,有利于天下百姓,即便是排除异己、欺上瞒下,似乎也是可行的,无可厚非。

欺上瞒下这话怎么来的

欺上瞒下这个词汇是由“欺骗上级、隐瞒下属”的缩语而来。它是一个负面词汇,指的是上级对下属进行欺骗或隐瞒事实情况。在工作或学习中,欺上瞒下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破坏组织的信任和积极性,因此一定要避免这种行为。如果有问题需要解决,应该直接面对,坦诚相待,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并保持良好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