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的四端学说的例子
关于孟子四端学说的例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一.不忍人之心。
“忍”。刚毅坚韧之谓,故《说文解字》释为“能也”。也用作残忍冷酷、麻木不仁,故《康熙辞典》说:“安于不仁曰忍。”段玉裁注《说文》,认为能耐与忍耐,“其为能一也。仁义本无二事。先王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中皆必兼斯二者。”
第一段里面首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继之以“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一句,意思是“之所以这样说”。语意明显,是以“四端”来加以证明。
可知以下一大段讲四端,目的是推论证明“不忍人之心”这个更深一层的本质。说四端,为了要讲“心”这个根本。
下一句“先王不忍人之心”,即对“不忍人之心”立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响应前面数章,指出仁政的源头在此。样板就在三代圣王,就是圣人深植于内、广大无私的仁爱之心这样一种品质。
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皆有仁的端倪,同理而言也都有礼、义、智的端倪。正因为人心有这样的端倪,所以人性都是善的。也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修养工夫就是要寻求本心的善,只要挖掘出内心深处仁的端倪,仁德就会到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