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之谓是什么意思
称之谓的意思是叫它是,称它为。称在这里是叫做,称为的意思。之应该是代词,谓在这里是是的意思。在文言文中“之谓”
有很多意思。
1.“之谓”作谓语时,如果它的前面的主语是指示代词,那么,这个“之”字的作用就完全消失了,其意义也已经完全虚化,只是泛指,不指代具体的人和事,它和“谓”二者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固定结构。这种用法的“之谓”与“谓之”的第1种用法一样,意思也一样,可以译成“叫”“叫作”等。如:
①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庄子·德充符》)
译文:使心灵平和、快乐,通畅而不失于愉悦,使心灵昼夜不断地因应外在事物而充满和气与生机。这就是那种跟他接触就会在心中产生和美感觉的人啊。这就叫作才全。
②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管子·心术》)
译文:无为叫作道,具体体现它叫作德。
③此之谓失其心术。(《孟子·告子上》)
译文:这就叫作丧失了他的本性。
上面三例中,“之谓”前面都有代词,例①是“是”,例②是“之”,例③是“此”,由此可证,“之谓”中的“之”字意义已经虚化,它和“谓”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之谓”用在 句末,作谓语,它所涉及的宾语提到它的前面。其中,“谓”字是动词谓语,“之”字是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 “之谓”可译为“说的就是……”,表示对前文的内容作出总结性的判断。如:
①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译文:俗语有这样一句话说:“知道了很多道理,便以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人。”说的就是我啊。
②《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孟子·万章上》)
译文:《泰誓》说:“天视由我百姓视,天听由我百姓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③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译文:《军志》上的三点,说的就是晋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