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门指的是什么
1、内、外之间的门。《周礼·天官·阍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 郑玄 注:“中门,於外内为中,若今宫閽门。 郑司农 云,王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玄 谓雉门,三门也。” 孙诒让 正义:“此中门实不专属雉门。当兼库、雉、应三门言之。盖五门以路门为内门,皋门为外门,餘三门处内外之间,故通谓之中门。”
2、门的当中。《礼记·曲礼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郑玄 注:“中门谓棖闑之中央。”
3、正中的大门。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司道·乡绅见监司礼》:“见廵按、按察司官,则入中门,走通道。”
4、内、外室之间的门。唐 孟郊 《征妇怨》诗之二:“ 渔阳 万里远,近于中门限;中门逾有时, 渔阳 常在眼。”《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 崔生 知是闺中之物,急欲进去纳还,只见中门已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