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没有恻隐之心
古人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谓“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更现代的一个词叫“人道主义”。恻,心中的忧伤;隐,内心深处的哀怜。恻和隐放到一起,意思更进一步。孟子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恻隐之心,就是忽然看见一个孩子掉进井里时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在朋友中博名声,也不是因为无法忍受孩子的哭声,而是出于一种同情怜悯之心。“恻隐之心”是自我约束不伤及他物的保证,是“仁之端也”;没有了它,心如铁石,人就会无情无义。因此,孟子把它放到了做人的首位,“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是能超越国家、民族、阶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精神”,“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忧国忧民情怀……从古人那里,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心境,而西哲罗素更是直言,对爱情的渴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痛彻心扉的怜悯,支配着他的一生。然而,人的心理又是复杂的,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却容易失去同情,恻隐之心会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