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学习养德的原理是什么

学习养德的原理是什么

学习养德的原理是什么

 知识学习的目的是涵养德性。以学养德,就是通过学习唤起并强化个体自身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自律,进而影响他人。施于个体称“养性”,惠及他人为“教化”。儒家修养体系中,知识学习的目的是立德,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在这样的儒学视野下,一切知识都包含着德性因素,学习知识的同时就能逐步涵养德性。儒学之“德”不是外在于人的道德准则,而是对人固有的善的本性的发现和弘扬并惠及家国天下,是个体道德修养自我完善的内在动态进程。所以说儒学是“为己之学”,成己才能成物,内圣而外王。

德性必须通过学习进行涵养。孔子强调学对德性品格有修正作用:“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学”不仅能够避免仁、智、信、直、勇、刚等品格流入弊端,还能为其提供深厚的学养,提升其道德境界。孟子肯定学习对德性修养和道德教化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判断是非、深刻认识和有效施行。荀子认为外在的学习过程可以导向内在气质的转变,“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可见修身需要学习。“学”是个体修养内在精神气质的重要途径,是成就自我的必由之路。儒者个人的学习又是推行社会教化的前提,修己治人,化民成俗。学养因而成为儒家智识者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