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大致上有三种哲学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道家的无为无所不为的守中精神和佛家的取中道之不偏不执非有非无的境界, 以及儒佛道三位一体所构成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 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一分为三的辩证思维。
一、儒家之中庸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孔子认为, 中庸标准是至高无上的。中庸是一分为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中庸是什么呢? 孔子认为,过、不及与中庸构成了事物的三分。所谓“过犹不及”,认为“过”与“不及” 都不符合中道原则。
怎样才能做到中庸呢? 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有鄙夫部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是如何实现从无知到有知呢? 孔子说其采取的办法是“叩其两端” 法, 也就是《中庸》所记载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方法, 即从正反两面入手, 以期弄清楚矛盾的两个方面, 最后明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解决矛盾。
二、道家之守中
“中”即是“道” 。“道”也是适度。所谓适度, 是指一定区间里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即:不能左右, 不能上下, 不能进退等等,适宜为度。
老子说:“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名称, 各种各样名称已经制定了, 就得有个限度, 凡事适度 , 就可以避免危险, 生生之谓德。
老子告诫弟子:“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三、佛教取中道
释迦牟尼认为, 贪欲是人生之苦最深层的原因, 由贪欲的遮蔽而令人无明进而凭生许多的烦恼, 因此解脱修持之第一要务在于戒贪欲, 反对纵欲享乐。但他又反对苦行, 而是主张“舍此二边, 有取中道。”
他强调指出, 极端地放纵、追求自己的肉体欲望是邪恶的;但一味自我虐待、毁形残身也是对修道无益, 只能加深痛苦。正确的方法是取其中间, 专心修道, 而不把心思放在纵欲或者禁欲上, 消灭一切贪欲、无明和烦恼, 最后达到与宇宙同一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