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泰勒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

泰勒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

泰勒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

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泰勒提出了两个筛选器:

一是教育和社会哲学;二是学习心理学。

(1)教育和社会哲学泰勒认为,每一个社区、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哲学价值观。即关于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什么是良好的社会的界定。这种哲学可以用来检验所建议的每一项教育目标,把那些与所持哲学观相一致的目标确认为重要的目标,而剔除那些相反的或无关的目标。

(2)学习心理学教育目标即学习的结果,泰勒认为,除非这些目标与学习的内部条件是一致的,否则它们作为教育目标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习心理学的筛选,在最低层次上,就是区别那些可能达到的目标与不能达到的目标;在较高层次上,就是把那些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另外,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对年级安排、获得特定类型目标所需要的条件都是有意义的。

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优点在于: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于课程管理,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将课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时间性;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