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作中诗人的形象和特点
特点:
1、李广何妨老不侯
(把自己比李广,有才,有功):
①侧重“何妨”,有什么呢,没什么的,即使...又...,没事没事,是看得开,是为“豁达”“旷达”。何为“豁”?豁然开朗之“豁”。何为“旷”?“日”+“广”,有太阳,地开阔,精神充满阳光,胸襟开阔广大。
②侧重“老不侯”,奋斗一辈子,功勋卓著,老了也还没等来与功劳相当的封侯,看似“何妨”(没什么,真的没什么,可是,眼泪还是委屈的不听话地流下来,实则心里委屈,悲愤(凭什么啊凭什么)。
拓展开来,看看诗歌中其他的“蛛丝马迹”。
2、 “郑虔自笑穷耽酒”:
①侧重“自笑”。像郑虔这样真有本事的有绝招的才子,哪怕生活贫困,际遇艰难,也依然“笑”对生活。这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的最佳阐释啊,当然是豁达情怀的表现了。
②侧重“穷”,结合注释1,我们得知诗人宦海沉浮,生活困窘,失意潦倒,“自笑”理解为“自嘲”“自我安慰”并不为过。知人论世,有才有功却沦为下僚,只能“耽酒”以期自我麻痹,消解忧愤,内心郁结的悲愤可想而知。
3、“万里关河孤枕梦”
①侧重“万里关河”,此意象气象宏大,即使白发苍苍,即使屡遭冷遇,依然心怀天下,初心不改。个人得失算得了什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豁达胸襟,旷达情怀,可见一斑。
②侧重“孤枕梦”,“孤”照应前诗的“中朝旧辈”“死尽”,老朋友们——国家的栋梁之才死尽,徒留自己孤身一人,晚景凄凉,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自己有心报国,却只能枕上圆梦,无奈又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