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和蒙元文化区别
红山文化,是指发源于东北西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农业文明。红山文化的发现似乎证实,中国确实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因此提前了一千多年。
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后来,中国考古专家郭大顺、孙守道等在辽宁朝阳又发现众多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两件玉器,其中的陶塑人像距今有5000~5500年。后来赤峰与朝阳联合申请红山文化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最好佐证。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体现。这个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由八思巴受命创制,又称八思巴文。用这种新创制的蒙古新字,可以拼写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
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上都作为蒙古黄金家族建立的草原都城和元代的夏都百年之久,以上都为标识的上都文化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汇的产物,也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
上都所在的锡林郭勒草原孕育了金莲川幕府,见证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汇,成为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