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和司马相如谁厉害
司马相如本想追随蔺相如的脚步,但二人留给后世的形象大不一样,一个是忠臣,一个是文人。蔺相如出身低微、能言善辩、有勇有谋、忠直坦荡,最后官拜上卿;司马相如生于小康之家,自幼文武双修,深受父母宠溺,及至成年,家人散尽资财为其捐了一个小官,而后文章西汉两司马,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但也只有一个闲职——郎官。
不过,二人也有一些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遇到了一位好宦官。有了缪贤的举荐,才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精彩出场,才会有渑池会盟中的神勇舌辩,才会有引马回车的忠良谦让,才会有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千秋佳话。
关于司马相如,唐朝诗人汪遵写过《升仙桥》“汉朝卿相尽风流,司马题桥众又闻。何事不如杨得意,解搜贤哲荐明君”。这杨得意是一位养狗太监,是司马相如的老乡,汉武帝偶然读到《子虚赋》,大为赞叹,误以为古人所做,杨得意于皇帝遗憾之际恰到好处的举荐了司马相如。不然,就会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言杨意不逢,抚凌云以自惜。
其次,二人都取得了不错的政绩。蔺相如无需赘述,但司马相如的功绩往往被掩盖在他的文采风流之下,他坚持和平开通西南夷,奉诏持节出使,鼓动、带领巴蜀父老开辟了西南夷的道路,也就是现今成都地区通往云南、贵州和四川西昌一带的山区道路,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把当时还不属于汉朝的西南各王国纳入到了大汉王朝的版图之内。历史上中国西南地区一直相对西北地区更加稳定安全,或许得益于司马相如主张的修建道路、通商互利和传播汉文化等和平策略。这期间,司马相如写下了两篇重要文章《谕巴蜀檄》和《难蜀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