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一叶障目意思是什么

一叶障目意思是什么

一叶障目意思是什么

一叶障目(拼音:yī yè zhàng mù)是一则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鹖冠子·天则》。

一叶障目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一叶障目(拼音:yī yè zhàng mù)是一则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鹖冠子·天则》。

一叶障目指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在句中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一叶障目成语出处

《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通“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原文:楚人贫居(2),读《淮南子》(3),得“螳螂伺(4)蝉自障叶(5)可以(6)隐形”,遂

⑦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8)。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9),问其妻曰:“汝见我不(10)?”妻始时恒(11)答言“见”,经日(12),乃厌倦不堪(13),绐(14)云“不见”。嘿(15)然(16)大喜,赍(17)叶入市,对面取人物(18)。吏(19)遂(20)缚诣(21)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作品注释

(1)选自《笑林》。邯郸淳,姓邯郸,名淳,三国时人。

(2)【贫居】:生活贫困。居:处于。

(3)【《淮南子》】:一种讲医学的书

(4)【伺】:等待,侦候。

(5)【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鄣,同“障”,遮蔽。

(6)【可以】:可以用来。

(7)【遂】:于是,就。

(8)【分别】:分辨。

(9)【障】:遮蔽。

(10)【不】:同“否”。

(11)【恒】:经常,常常。

(12)【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

(13)【不堪】:不能忍受。

(14)【绐(dài)】:哄骗。

(15)【嘿】:(同“默”字)

(16)【然】:……的样子。

(17)【赍(jī)】:携带。

(18)【对面取人物】: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19)【吏】:指县里的公差。

(20)【遂】:立刻。

(21)【诣(yì)】:到……去。

多音/通假字注:

①不:同“否”。

②绐:读dài,哄骗。

③嘿:同“默”。

④鄣:同“障”。

译文:楚国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 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经过一整天,(妻子)于是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进了县衙门。县官知道后,楚人把事情的原委说给县官听,县官大笑,放他走了。

一叶障目成语故事

从前楚国有一个家境十分贫寒的书生。一日,书生在屋子里看书,偶然间他在《淮南子》上看到一则有关于螳螂捕蝉的记载,说螳螂捕蝉时常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这样别的昆虫就看不见它了,而若有人得此神叶,便可隐身。书生立马来了精神,看看家里穷酸的模样,若得此神叶,岂不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到这里,他急忙起身跑到村外的大树下。在那里,他看到了大树高处一只螳螂在捕蝉。书生踮着脚想要拿走遮挡着螳螂身体的叶子,不料一阵风吹过来,把那片“神叶”连同其它叶子一起吹到地上。没办法,他只好找来一个破筐,把所有树叶装进去。

书生背着筐子回到家里,他拿起一片树叶遮到自己眼前,问妻子:“还能看到我吗?”

“能。”妻子回答。

书生又拿起一片叶子,遮在眼前继续问:“还能看见我吗?”

“看得见。”妻子说。

书生一点也不气馁,他拿起筐子里的树叶一一试验,妻子被他问得实在烦了,便骗他说:“我看不到你了。”

书生见妻子这样回答以为自己得到了传说中的神叶,于是拿着叶子遮在眼前,走到集市,当着别人的面就拿别人家的东西。明目张胆地偷盗让集市上的许多人感到气愤,他们找来了衙役,把书生绑到了县衙。

县官问他为什么偷东西,书生把来龙去脉告诉了县官,县官笑得前仰后翻。一叶障目,便以为谁都看不见他?太可笑了,县官只觉得他可笑,并没责罚他便把他放了。

一叶障目成语寓意

楚国的书生天真地认为只要一片叶子就可以隐身,但他不明白叶子只遮住了他自己的眼睛。盲目地相信他人,做事根本不经过头脑的思考是愚蠢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一叶障目的事情比比皆是。许多人对待事情往往只注重表面和局部,他们自以为得到了正确的认识,却不知自己看到的离真相还差很远。为避免因没能全面认识而产生的偏差或错误,应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去思考,去分析,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一叶障目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一叶障目”比喻被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质;在句中可充当宾语、分句;含贬义。也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叶蔽目”。

运用示例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他正像一般读书人一样,看事半明半暗:有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