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反裘负刍是什么意思

反裘负刍是什么意思

反裘负刍是什么意思

反裘负刍(拼音:fǎn qiú fù chú)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晏子春秋·杂上》。

反裘负刍是什么意思?详细介绍

反裘负刍(拼音:fǎn qiú fù chú)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晏子春秋·杂上》。

反裘负刍(反裘:反穿着皮衣,古人穿皮衣以毛朝外为正,反穿则毛在里,是怕损坏了皮衣上的毛。刍:柴草。)指反穿着皮衣背着柴。形容贫困劳苦,也形容不知事理,本末倒置。偏正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反裘负刍成语出处

先秦《晏子春秋·杂上》:“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反裘负刍”。

反裘负刍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有一年,魏文侯出外巡游,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樵夫反穿着皮衣,扛着一担柴草,正在赶路。

魏文侯觉得很奇怪,走上前去,问樵夫说:“别人穿皮衣都是毛朝外,皮在里面,而你为什么反穿着皮衣扛柴草呢?”

樵夫听了魏文侯的话,得意洋洋地说:“别人那穿法太不爱惜皮毛,而我很爱惜这件羊皮衣,害怕在干活的时候把羊毛磨掉了,所以把皮穿在外面保护毛呀!”

魏文侯听了,连连摇头说:“可是,难道您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坏了,羊毛没有了依存的地方,就会掉的。”

樵夫听了,愣了下神,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一时羞愧难当,说不出话来。于是他看了魏文侯一眼,头也不回地匆匆走了。

第二年,东阳一带交纳的田赋比往年多了十倍,大臣们听说后,高兴得不得了,纷纷前来向魏文侯祝贺。然而,魏文侯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并不把这件事当做好事。他想,东阳的老百姓和田地又没有增加,而田赋却成倍增长,这必定是各级官吏向老百姓们横征暴敛的结果。这些贪官只图自己的政绩,却毫不顾忌老百姓的死活,这样做,岂不是正像那个因爱羊毛而反穿皮衣的砍柴人吗?

想到这里,魏文侯对大臣们说:“田赋增加这么多,老百姓的负担就会加重,因而就会生出不满之情,我看这不是什么好兆头。”说完魏文侯又给大臣们讲了那个砍柴人的故事,并劝勉大臣们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曾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那么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国家也就会不复存在。我们不能只图眼前一时之利,而自毁前程啊!”

反裘负刍成语寓意

《左传》有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是附在皮上的,皮弄坏了,毛就长不住了。农夫只知道爱惜那些长在皮上的毛,而不懂得这样做的结果是皮毛俱毁了。成语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由表及里,不能只看表面。其次“反裘负刍”还形象的比喻了整体与局部,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局部利益总是建立在整体利益上的,如果整体利益不存在了,那么局部利益自然也荡然无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失去了集体利益的“皮”,个人利益的“毛”也无从依附。

反裘负刍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反裘负刍”指反穿着皮衣背着柴。形容贫困劳苦,也形容不知事理,本末倒置。偏正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汉·刘向《新序·杂事二》:“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汉·桓宽《盐铁论·非鞅》:“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

南朝·梁·沈约《宋书·范泰传》:“故囊漏贮中,识者不吝,反裘负薪,存毛实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