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要严厉责备宰我不仁
孔子答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可与不可,只问能否心安。为什么?因为在孔子看来,丧礼并不是一种外在的束缚,而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发自内心的表达。推而广之,说明了一个重要道理:道德的修养和实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只求心安,只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
孔子说,君子在父母去世后都会“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三年之丧的古礼正是适应了这种感情需要,报答父母怀抱三年的养育之恩。孔子告诉宰我,你若心安,可以不遵此礼。本意是教导宰我反求其心,以明白此礼之意义。宰我却轻率地回答说,心安。因此,孔子斥责宰我“不仁”
孔子为何要严厉责备宰我不仁
孔子严厉责备宰我不仁,是因为在三年之上的辩论中,宰我又耍了小聪明。孔子对待宰我的态度一贯严厉。宰我在课堂上打盹儿,就骂他是朽木不可雕也。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不喜欢宰我,恰恰相反,三千弟子中宰我可是名列七十二真传弟子之一的。
孔子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对于出类拔萃的颜回就不吝褒奖,对攀直的子路,就直言其非,对有些小聪明却不够严谨的宰我就难免声色俱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