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提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这里的“冠者”,即指举行过冠礼的年轻人。而不是指戴冠的人。 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天子或诸侯则更早,据...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一段历史,事件的结局是郑庄公他的弟弟获罪被杀,郑庄公和母亲和好。 文章说的是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是一个历史上的语言表达,通常出现在古代君主的文献中。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是指国君患有某种疾病,但仍然保持着勇猛的性格特点。在古...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的意思写回答 释义:孔子与鲁国乐官讨论音乐演奏,说,音乐(演奏原理)是可...
这是“秉”:以手持禾,是“拿着”“秉持”的意思。“秉烛”,具体来说是这样:“炳”,意思是“明亮”,如“春秋彪炳”。作动词,就是“点亮”。“炳烛”,就是“点蜡烛”: 1、...
1、 秉烛夜读原文及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