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祀中祀群祀由谁祭祀
古代帝王祭祀活动主要分为祀天、祭地、享太庙(人) 三种。隋唐以后,逐渐将祭祀活动分为三类,即大祀、中祀、小祀。中祀之称始见于《隋书》,此后立项各有不同。
太庙
大祀
祀礼名。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制度之一。凡国家举行的祭祀分为大祀、中祀、小祀三等。大祀之称始见《周礼·春官· 肆师》: “立大祀,用玉帛牲牷。”大祀一般指祭祀天地及祖先,历代立项各有不同。清沿古制,祀礼也分三等,即: 大祀、中祀、群祀。凡祭祀圜丘、方泽、祈谷、常雩、太庙、社稷,列为大祀。清世祖定鼎北京,规定每年共举行十三项大祀。即:每年正月上辛日于南郊祈年殿祭祀皇天上帝,为民祈谷;冬至日于南郊圜丘坛大祀昊天上帝;夏至日于方泽祭祀皇地祇;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大社、大稷;孟春、孟夏、孟秋、孟冬享太庙,岁暮祫祭;春秋上丁日祭先师孔子等。凡大祀,皆由皇帝亲祭, 若国有大事, 则遣官告祭,各按规定之期行祭,祭前斋戒三日。
关帝庙
中祀
祀礼名。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中等规模的祭祀活动。清沿古制,祭祀分大祀、中祀、群祀三等。中祀有每岁春分日致祭朝日坛;每岁秋分日祭夕月坛;每岁春三月吉亥日祭先农坛,皇帝行耕耤礼;每岁季春吉巳日祭西陵氏于先蚕坛,皇后行亲蚕礼;每岁孟春上旬吉日及除夕前一日祭太岁、月将;每岁仲春、仲秋吉日致祭历代帝王;每岁春秋仲月吉日祭关帝、文昌。共十二项。凡行中祀礼,一般遣官往祭,但清代亦有皇帝亲祭者,祭前斋戒两日,届期依既定仪制行祭。
玉泉山
群祀
中国古代朝廷或官府举行的小规模的祭祀活动。清沿古制,定祭祀之事为三等,改小祀为群祀。顺治初定,每年应行群祀之礼者,共有五十三项。包括夏祭火神,仲秋祭都城隍,每季祭炮神,春、冬仲月祭先医,春秋仲月祭黑龙潭、白龙潭及各龙神,玉泉山、昆明湖河神、惠济祠以及贤良祠、昭忠祠、双忠祠、奖忠祠、褒忠祠、显忠祠、表忠祠、旌勇祠、睿忠亲王祠、定南武壮王祠、二恪僖公祠,及宏毅、文襄、勤襄诸公祠。其北极佑圣真君及东岳都城隍,于万寿节日行祭;此外,有因时而祭者,如视学释奠先师孔子,献功释奠太学,御经筵祗告传心殿等。凡行群祀皆由皇帝遣官按既定仪制行祭。此外,地方祭祀,其规模并如群祀。
大祀中祀群祀由谁祭祀
大祀中祀群祀是由中国传统宗教中的祭司或道士来祭祀的。这些祭司或道士都经过了专门的训练和教育,有着深厚的宗教知识和丰富的祭祀经验。
他们会按照传统的仪式程序,精心准备祭品和祭器,通过祈祷、献祭等各种仪式来祭祀神明,以求得神灵的保佑和庇护。在中国传统宗教中,祭司或道士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为民众提供了宗教崇拜和信仰方面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