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之耻的历史典故
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路出发,进逼吴国。吴王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晚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队,高举火把,黑暗
中火光连成一片,喊声震天,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越军见状,不明真相,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国大军乘势发动进攻,结果越军大败。勾践带着5000甲兵仓皇逃窜,最后躲进会稽上的一个小城中坚守不出。但是吴军将小城团团包围,死死围困,最后越王勾践水尽粮绝,被逼出城投降,屈辱求和。
会稽之耻的历史典故
兵败会稽的耻辱是指会稽一仗,越国打了败仗以后所受到的耻辱。
春秋时, 越王 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功率表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
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