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出处及原文
“知行合一”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庸》这本经典著作中。原文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洁身自好,而后正其家;洁其家,而后其国家;洁其国家,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中庸之道是一种最高尚的道德境界,人们只有在修身养性的基础上,才能使家庭和国家更加和谐,从而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知识”和“行为”相互融合,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出处及原文
知行合一出自王阳明《传习录》上卷5: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其白话翻译是:这种说法也是省察不够精确。但是,即使如你所说的那样,知行合一的主张,也肯定断然不可怀疑了。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哲学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