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出处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出处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出处

出处:出自明朝方孝孺的《逊志斋集》。

释义:凡知道畏惧的人,必言谨身正,说话有分寸,行为不冲动,虽偶尔有些出格之处, 但不会出现大的过失。

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畏文化,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意思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高尚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轻慢有道德的人,亵渎圣人的话。明代方孝孺也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扩展资料:

《逊志斋集》创作背景:

建文三年,朱棣起兵南下,孝孺为王之主要谋士。最终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捕入狱。孝孺死后,其门生王徐偷偷地把他的作品保存下来,并编为《侯城集》。

其他有心人也保存了著作。明代宣德以后逐渐传布,定名《逊志斋集》。“逊志”取自《尚书·说命下》:“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意思是谦虚好学,努力进取,才能达到所希望的目标。方孝孺为了策励自己,把自己的书斋定名为“逊志斋”,故用斋名为其著作命名。

该集成编于方氏生前,洪武三十年,友人林右、王绅为之作序。方氏殉节后,其诗文散失殆尽。七十多年后,临海人赵洪收集遗篇,得诗文三百二十四篇,于天顺七年在成都捐俸刻以行世,称为蜀本。

又十五年后,黄岩人谢铎、黄孔昭收集到叶盛、林鹗、王汶等所藏的抄本,加上蜀本,共得诗文一千三百余篇,编成三十卷,拾遗十卷,交宁海知县郭绅等刊刻,称为邑本。又四十年后,台州知府顾与黄绾、赵渊等据此本编为二十四卷,重新刊行,称为郡本。

嘉靖四十年,浙江提学副使范惟一与唐尧臣、王可大等以郡本为底本,参校蜀本、邑本刊行,《四部丛刊》据此本影印。此后刊本不出上述本子。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出处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出自明代方孝孺《逊志斋集》。

全句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意思是:凡知道畏惧的人,必言谨身正,说话有分寸,行为不冲动,虽偶尔有些出格之处, 但不会出现大的过失。

方孝孺是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福王时追谥“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