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敬衣冠后敬人典故
老祖宗很讲究仪表,出门要求穿戴整洁,不能邋里邋遢。他们说,走到哪里,都是先敬衣,后敬人。有些地方,是“衣冠不整,谢绝入内”,从头到脚,都有讲究。
由于经济条件的不许可,有些人就不大讲究穿着。王安石年轻时,有点不修边幅,蓬头垢面,他的朋友看不过去,把他拉到寺里,叫他洗了个澡,买了一套新衣服给他换上,而他呆头呆脑,以为给他的仍是自己的那件破衣服,拿过来就穿,也不说声谢谢。曾子在卫国居住时“正冠而缨绝,敛襟而肘见”(《艺文类聚》卷引),都穷得露肉了。这种名士,那时以“布衣”代称,其实是百衲衣。陶渊明写诗说,有一位高士,“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一个月吃九餐饭,一顶帽子戴十年。说是本来性情如此吧,但王安石当宰相后,穿着就不苟且,难道当了高官,连性情也变了?
有人时运不济,底气不足,经过努力,发了财,以前是乘11路车(步行),一番辛苦,变为宝马香车,西装革履。这种变化,也是可喜可贺。
先敬衣,因为穿戴体现人的修养和气质;后敬人,则是主要的,包括学识、文明、礼貌、风度。
我们一般禀赋的人,倘非不学无术之流,还是多读些书好,至于“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书是读的,不可吃,不可穿,但除了饱食暖衣之外,还要有一些高尚的追求,张之洞主张得一本,读一本,不要等,“若必待插架三万,然后议读,终身无此日也。”(张之洞《輶轩语》)主张有书赶紧读,以自增益也。
先敬衣冠后敬人典故
苏轼在莫干山游玩,甚是疲乏,打算休息一会儿,便走进了一座道观。主事老道见苏轼衣着简朴,便冷淡地指了指椅子说:“坐!”然后,对道童喊道:“茶!”
苏轼坐下和老道闲聊起来。从谈话中,老道发觉来客颇有才华,非一般书生, 即把他引至大殿,客气地说:“请坐!”又对道童说:“敬茶!”
两人又谈了起来。老道愈发感到来客知识渊博,聪慧过人,不禁问起他的姓名来。
这才知道此人竟是名扬四海的苏东坡。于是,连忙站起作揖,把他又让进客厅,恭恭敬敬地说:“请上坐!”又对道童说:“敬香茶!”
苏轼告别时,老道恳求他写字留念。
苏轼一笑,便挥笔题写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看罢,不觉脸上火辣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