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你是如何称呼
你,第二人称,称对方,多称指一个人,有时也指称若干人,或者泛指任何人。“你”是“尔”的转音,就像“我”是“吾”的转音一样,用例最早见于《隋书·五行志上》武平元年童谣曰:“狐截尾,你欲除我我除你。”
在古文里,表达“你”的意思的字词有尔、汝、女、若、侬、乃、而、子、君、公、卿、足下、阁下、陛下,等等。
在古诗词里,用“尔”、“汝”、“乃”、“君”、“卿”等单字为多,为的是方便平仄押韵和对仗工整,其中“尔”在诗词里有时候以“尔曹”的形式出现,意思是“你们”。下面我就来举例说明一下。
1、“尔”、“尔曹”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出自宋代汪洙撰的《神童诗》。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自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2、“汝”
“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出自白居易的《醉歌》。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出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汝息为我子,汝亲我为翁”出自唐·张籍的《董公诗》。
3、“乃”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出自魏晋·曹植《美女篇》。
“试问谁家子,乃老能佩刀”出自唐·李贺《感讽六首》。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南宋陆游的《示儿》。
4、“君”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出自北宋李之仪的《卜算子》。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出自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二十一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出自李白《将进酒》。
5、“卿”
“我醉欲眠卿可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出自李白的《山中对酌》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出自纳兰性德的《蝶恋花》。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出自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写的情诗。
古诗词中“你”是如何称呼
\"你“,是人称代词。而且是第二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主要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做为第二人称代词的,有:女、汝、尔、若、乃等等。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
《左传:齐桓公伐楚》一文中,\"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其中的“女\",通“汝“,指“你“。
又如:《荀子:议兵》中\"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其中的\"女\"字,同样指的是“你“。
汝,这个比较常见的。古代文言文书,甚至是历代演义小说中常常用的。
如:《列子: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及下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其中的两个\"汝\"字,均指的是\"你”。
尔,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有一成语:尔虞我诈,其中的\"尔\",即是指的是”你\"。
另见《左传:成公元年》,有\"尔无我诈,我无尔虞\"。
若,可见《庄子:人间世》,有\"吾语若“。
另有《史记:鸿门宴》,有\"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其中的“若\",即是范增指项庄所说。
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中的:而,乃,一般的只用作定语。例如:
《史记:平原君列传》中有,“吾乃與而君言,汝何为者哉?\"。
又如:《汉书:项羽传》中,有\"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其中的“而“,“乃“,均作为第二人称,指的是“你\"。
古代,作为第二人称的还有一些特定的人物所称谓的。
如:公。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中有:“公有言,云敢不死?“
又如:《战国策:魏策》中,“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其中的\"公“,或为尊称或为另指,但均是\"你”的代称。
还有一个“卿\"字,一般常见皇帝对下属称为:\"卿\"。这个较为常用。
另外有一些,如唐代诗人李白有诗句:\"我今欲眠卿且去…“
其中的\"卿\",即是指的是“你\"的意思,不过是比较念蓄而已。
至\"五四运动“前后,代替“你“字的,还有一个“妳\"字。
至于谁先创造并使用的这个字,现在倒无考证。但是,在\"五四运动\"前后,这个字倒是常常见于鸳鸯蝴蝶派一类的作品当中。其实际用意,则是区别作品中的女性而已。
虽然我国现在均不再使用\"妳“代替女性的\"你\",但是在台湾地区,现在还是有人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