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运河终点
明清时代大运河的终点――通惠河大通闸
北京通州五闸中的头闸,即大通闸,由于它是通惠河的起点,所以自有它的重要地位。
大通闸始建于明代,明嘉靖七年(1528年),在庆丰、平津、普济、石坝等闸建起漕运公馆的同时,也在大通闸北岸建起督储馆一座,其建筑规格高于各闸坝公馆。计有头门3间,耳房10间,大厅5间,东西厢房6间,高云亭3间,厨房2间,还准备盖后堂及40间堆粮的库房。
此外,大通闸上还建有大通桥一座。两边桥头岸上各有四柱三门三顶牌楼一座,而其他闸口的石桥上未见有此类装饰。
“十三仓”中的裕丰仓和万安东仓也在这里,人称其为“北运仓”。也有人说这里是“储济仓”。
清代,备有黑红棍的水文站也设在大通桥北头,凡有汛情便派人骑马向庆丰闸报警,庆丰闸人再骑马向平津上闸报警,这样一闸传一闸将汛情报下去。
治斛厅又名“大通桥公署”,也设在这里,检验漕粮入库。
治斛厅有前后两进大院和东西跨院。大院大厅为漕粮检验场所,跨院为官员住宅。民国后,治斛厅变成了民宅和养鸭户的鸭子房。大厅大院东跨院现已无存,仅留西跨院北房,现为砖厂南巷29号。
明代以后,大通闸成为通惠河漕船终点,米船到了这里,船回头,米入仓,故而此地没有漕运船夫,只有负责大通闸闸板启闭的闸夫和运粮入库的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