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1917年300大洋能干嘛

1917年300大洋能干嘛

1917年300大洋能干嘛

作为民国时期的“硬通货”,“大洋”在民国不同年月,购买力也有差异。若论“民国初期”,那值得说说的,就是北洋时代(1912—1927)

20世纪10年代的上海来说,工厂的职工收入在40银元左右,而类似于工程师、教员、律师等算作是高收入群体,能够获得100银元以上的收入。

当时的米价,100斤的大米,6银元,100斤番薯在4银元,一块大洋能够兑换200~300铜钱,约等于150个鸡蛋、8斤猪肉。换算下来,一块大洋能够抵值如今150元左右的人民币。

学者李开周的考证,在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可以买44斤大米。对比现代大米价格的话,换算下来约等于145元人民币。论其购买力,在那时更是丰富:在1914年的上海,拿一块大洋下馆子,可以吃四五道菜的套餐,全是牛扒、烧鸡、火腿等“硬菜”。1917年时,北大新入职的青年教授,哪怕每顿都吃“两碟菜一碗汤”的精品餐,每月也花不到九块大洋。甚至北洋时期的北京,六个人去东来顺涮顿火锅,也就花一块大洋。

除了吃饭之外,1918年在北京租一座有十七间房且黄金地段的四合院,租金只需二十块大洋。就算是买房,1925年在北京西直门大街买一套有四十间房,且“带电灯、电话、花房、车马”的豪宅,全款也就五千五百大洋,相当于大学正教授最多十八个月的薪水。一块大洋,对于民国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实在是一笔无比重要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