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大智若愚原文
“大智若愚”不是出自《道德经》。
出处:
宋·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四月,时年65岁的欧阳修累章告老,连上三表三札子。六月,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七月归颖家居。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令主张变法的宰相王安石十分愤怒,让御史谢景温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遂请求出京任职,于是在熙宁四年六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离京赴任。途经陈州,时张方平守陈州,苏辙为州学教授。九月离陈州,其弟苏辙送至颖州,同谒昔日恩师欧阳修,遂作此篇。
道德经大智若愚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