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郑伯克段于鄢异体字

郑伯克段于鄢异体字

郑伯克段于鄢异体字

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异体字,句式,注释如下:

一、古今字:

1、都城过百雉。

古义:邑的城墙。今义:京城,京都。

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3、未尝君之赐。

今义:不曾。古义:不曾吃。

二、异体字:

佗:同“他”,其也,另外的。

三、句式:

1、姜氏何厌之有?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有何厌”。

2、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谓”的宾语,前置。

3、对曰:“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患”的宾语,前置。

4、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于武公”为后置状语。

5、郑伯克段于鄢。

“于鄢”为后置状语。

四、注释:

1、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

2、寤(wù)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啎”,逆,倒着。

3、惊:使动用法,使姜氏惊。

4、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5、爱:喜欢,喜爱。

6、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7、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8、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9、置:放置,放逐。

1、0、誓之:为动,对她发誓。

1、1、黄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

1、2、悔之:为动,对这事后悔 。

1、3、故:原故,原因和对姜氏的誓言。

1、4、悔:后悔的心情。

1、5、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郑伯克段于鄢异体字

答案如下:

郑伯克段于鄢是中国古代语法错误。按照我们正常说法是郑伯于郾克段。

郑伯克段于鄢是状语后置。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史学家左丘明在他的著作左传里面的的第一句话就是郑伯克段于鄢。由此可见这件事在中国古代的影响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