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

第一条:不与民争利

梁惠王问孟子:你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你会为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

孟子劝诫惠王说:大王不要太利益了,只要讲“仁德”就可以了。如果大王讲利益,那么大夫会跟你讲利益,士人和平民也会跟你讲利益,上上下下相互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险了。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民众获得了再多的利益,也永远不会满足的。只有让大家不要关注利益,而关注仁义,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国富民强。

这里孟子所说的“利益”和“仁义”,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讲了“利己”和“利他”,如果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都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那么整个国家也是这样,而只有让每个人都开始关注他人,关注“仁义”,从关注自己,转而关注他人、社会和国家,这样整个国家才能蓬勃发展。

第二条:与民同乐

有一天梁惠王在池边欣赏大雁小雁、大鹿小鹿,感叹说: 贤良的人也会像它们那样快乐吗?

孟子说:只有贤良的人才能享受这种快乐,不贤良的人即使有了这种快乐,也无法享受。孟子引用了《诗经》中的一个典故,周文王发动民众的力量建筑了高台深池,百姓非常喜欢,把文王的高台称之为“灵台”,把深池称之为“灵沼”,因为文王与百姓一起快乐,所以能享受到快乐。

但夏桀是一位暴君,遭到百姓的痛恨,即便建造了高台、深池,还有各种鸟兽,但是他独自享用,难度他可以快乐吗?孟子说“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通过周文王和夏朝最后一位君王夏桀的故事来劝诫梁惠王要与民同乐,而不要独乐。

第三条:仁者无敌

梁惠王说,晋国过去强大,但是到了我的手中,在东边被齐国打败、长子还牺牲了;在西边被秦国打败,割让了七百里土地;在南边又被楚国欺辱,占去了八个城池。我想要报仇雪恨,怎么才能做到呀?

这里补充说一下,晋国之前被魏赵韩三国拆分,魏国君臣有时候仍然以晋国自称,魏国在今天的河南一带,北方与赵国接壤、南方与韩国和楚国接壤、东边与齐国接壤、西边与秦国接壤。

孟子说,如果大王能实施仁政,少用刑罚,减少赋税,深根细作,让年轻人在闲暇时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进而在家里侍奉父兄,在外敬重长者,这样他们即便只有木棍也能在战场所向披靡,这样一来,即便只有区区百里的小地方也能让天下人城府于你。

这里孟子的政治主张,就是 养民、教民、与民同乐。孟子说“ 仁者无敌”,就是要顺应人性,获得百姓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富民强,不被外敌入侵。

第四条:榜样的力量

这里孟子通过一段跟齐宣王的对话来阐述了自己对于君主的要求,有一天,齐宣王问孟子,要有怎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天下呢?

孟子说,保护百姓进而称王天下,就没有人能够阻挡了。所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引用了《诗经》中的一个典故说,古代文王先给妻子做了榜样,再影响到了兄弟们,进而影响到了封邑和国家。意思是说,君王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建立霸业的心里,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环环相扣,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孟子的机敏和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