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感化寺王维

感化寺王维

感化寺王维

王维《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注:

过,读阴平,访。感化寺,当作化感寺,在陕西蓝田。昙兴,未详。上人,对和尚的尊称。筇竹,产于四川,节高实中,可作拄杖。虎溪,《莲社高贤传》载,晋慧远法师居庐山东林寺,寺旁有溪。慧远每送客过溪,即有虎鸣,因名虎溪。后送客不再过溪。一日与陶渊明,陆修静语道契合,不觉过溪,虎即骤鸣。三人相与大笑。首二句谓上人拄杖在寺外等候自己。山响,指山间流泉的声响。一说,山谷间的回音。野花二句,写回山院途中所见所闻。夜坐二句,写夜坐时山寺的萧森景象。

译:

傍晚时分你手持着筇竹杖,

等候着我就在这虎溪岸头。

山泉声响仿佛是催客进院,

同回僧房一路上沿着溪流。

野花丛丛开得是异常绚斓,

鸟鸣深谷更觉得环境清幽。

夜间静坐空林中万籁俱寂,

松下风来只感到飒飒如秋。

评:

此诗乃王维居辋川时与裴迪同游化感寺所作,裴迪有同咏,见《全唐诗》卷129。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幽邃之景和诗人的闲寂之情。

首联写昙兴上人薄暮策杖溪头迎客的情况,借此写出所见美景。虎溪的用典,是以晋代高僧庐山慧远禅师比昙兴上人,表达了对他的敬重,同时也以陶渊明自况。

颔联写上人热情邀邀客,声音响若流泉,一路随流水来到山院。溪声入耳,绕院水流,尽显山院环境之清清幽静谧。

颈联再写山中之景,野花自发,丛丛娇好;谷鸟自鸣,更显幽静,深得自在之趣。

尾联写夜深静坐空林的感受,有达摩面壁的意味,禅趣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