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的意思
经典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①,放②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由:经过,通过。
②放:忘掉,丢失。
【译文】
孟子说:“所谓仁,就是人的善心、良心;所谓义,就是人当行的正确道路。舍弃了大道而不走,丧失了善良的本性而不知道去寻找,悲哀啊!人们丢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丢失了善心、良心,却不知道去寻找。其实学问之道或教育的目的并没有什么别的,就是要帮助人们找回那丧失的善心、良心罢了。”
【延伸阅读】
孟子曰:“仁言①,不如仁声②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注释】①仁言:政教法度之言。
②仁声:指雅颂之声,因其能深感人心、移风易俗,故谓之仁声。
【译文】孟子说:“政教法度之言不如礼乐之声深入人心,良好的政令不如良好的教化能赢得民心。良好的政令,百姓不敢违背它;良好的教化,百姓拥护它。良好的政令能让百姓多创造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
【题解】仁声比仁言更深一层,善教比善政更高一筹。孟子更倾向于仁声与善教。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西汉)《毛诗序》【注释】①经:常道,此处作动词,意
为使……归于正道。
【译文】先王就是用它(诗歌)来规范夫妇关系、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美化人文教化、移风易俗的。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①而不自知也。
——《礼记·经解》【注释】①徙善远罪:趋向善良,远离罪恶。
【译文】因此礼的教育、感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其制止邪恶能防微杜渐,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日趋善良、远离罪恶。
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及政教之洽③,性仁而喻④善。
——(西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注释】①是以:因此。
②庠(xiáng)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③洽:融洽。
④喻:明白,懂得。
【译文】因此国君在各地设立学堂,教化民众,引导民众依教化行事,防范民众犯上作乱;等到政治与教化深入人心,仁爱成了本性,民众就会懂得善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