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言志诗的意象和特点
抒情言志诗常用意象有:竹、兰、菊、梅、柳、蝉、荷、月、山水
特点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赞扬表达自己品格、际遇或理想
比如:怀才不遇、清高、安贫乐道、不畏强权、不图富贵、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同流合污
检举古代诗词常见意象的内蕴
诗讲究含蓄。故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现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干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惑。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内蕴。
一月亮——思乡的代名词。
1、 欣赏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情思=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丁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二 菊花——人格的写照(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1、 欣赏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号,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镇《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
更无花。\"表达丁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三梅花——高洁的象征
1、欣赏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注悔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下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四松——孤直耐寒(傲霜斗雪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1、欣赏
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馅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帧《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耶样坚贞,在任间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五莲——爱的表达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 欣赏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请\"。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六悟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欣赏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捂恫秋叶黄,珠帘下卷夜来霜。熏笼玉忱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划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弧影单、卧听宫漏的情
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七杜鹃鸟——凄怨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舌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扩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 欣赏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凤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八寒蝉——高洁、悲凉的同义词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人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戍为悲凉的同义词。
蝉,在古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1、 欣赏
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喧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它们都是用蝉喻指一种高洁的人品。
九 鸿雁——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感伤
大雁、青鸟——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
信使。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岛,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
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1、欣赏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庄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
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砖。
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十柳——离情的象征。
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1、 欣赏: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内蕴。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
十一南浦、长亭——离别之所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分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禄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十二芳草——离别与离恨
1、欣赏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分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末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十三 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忧愁)
1、欣赏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笆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为怨徘。
十四、羌笛、胡茄——凄切之声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研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茄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十五 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小令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十六 猿啼——伤感的鸣声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十七 水——绵绵的愁思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恩。
秦观 《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另外
梅子:喻成熟少女的怀春,如 \"衙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请熙《点绎唇》);
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桃花:象征美人
牡丹:寄寓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