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罚字的起源

罚字的起源

罚字的起源

起源:

“罚”,初见于金文时代,字由三部分构成:“网”指法网;“言”指判决用刑;“刀”指用刑。本义是过错,又申为出钱赎罪。后来陆续在楚系简帛、秦系简牍、秦朝小篆中发现,“罚”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其字源演变图如下:

罚字的字源演变

罚字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拼音

动词

处罚,惩办

penalize,punish

罚规,罚约

罚上报下之罪也。——《墨子经》

对有过失、错误的处分

be disciplined,take disciplinary action against

罚爵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讨伐,杀

kill

罚极,罚罪

致天之罚。——《书·汤誓》

出钱赎罪

buy

罚锾,罚铜

五刑不筒,正于五罚——《书·五刑》

发誓

swear,vow,pledge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元· 关汉卿《窦娥冤》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房越切,音伐。【说文】辠之小者。从刀从詈。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春秋·元命包】罔言爲詈,刀詈爲罚。罚之言罔陷于害。

【易·豫卦】则罚淸而民服。【书·吕】五不,正于五罚。【传】出金赎罪。【周礼·地官·司救】凡民之有衺恶者,三让而罚。【注】罚谓挞击之也。

又【韵补】叶扶废切【江淹·齐高帝诔】缀机剟贼,轻章削罚。矜广慈,合贱兼爱。爱字音炁。○按《说文》在刀部,今倂入。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罚”字头,请参考“罰”字:)

说文解字注

辠之小者。辠、犯法也。罚爲犯法之小者。㓝爲罚辠之重者。五罚轻于五㓝。从刀詈。㑹意。房越切。十五部。未㠯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

说从刀詈之意。罚者、但持刀而詈则法之。然则㓝者谓持刀有所贼则法之。别其犯法之轻重也。初学记云。元命包曰。网言爲詈。刀守詈爲罚。罚之爲言内也。

陷于害也。注云。詈以刀守之则不动矣。今作罚用寸。寸、丈尺也。言纳以绳墨之事。初学记又云。元命包曰。㓝、刀守井也。

飮水之人入井争水。陷于泉。刀守之。割其情也。注云。井飮人、则人乐之不巳。则自陷于泉。故加刀谓之㓝。欲人畏惧以全命也。此二条皆引春秋元命包。

今本初学记皆系诸说文。殊误。观玄应书卷卄一卄五引春秋元命包说㓝字与此同。可以諟正矣。云刀守詈、刀守井、则㓝罚不分轻重。古五罚不用刀也。故许说罚爲刀詈。

犯法之小者。㓝爲井刀。执法之大者。一入刀部。一入井部。所以正纬说也。○唐人讳渊作泉。亦或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