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嫔是什么地位
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妃”与“嫔”的称号。如为大家熟知的唐代作品中《阿房宫赋》对六国的宫廷成员有这样的描写:“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在战国时期的确有“九妃六嫔”之分。
“妃”在当时是指统治者的正妻,而其设置的数量为九个。而“嫔”则指统治者的姬妾,多承担照料宫廷生活等宫女性质的职责,其数量为六个。可见“嫔”的地位是低于“妃”的。
在秦朝时期,后妃制度按照“皇太后-皇后-夫人-美人”的等级对后妃进行排序,可见在这个时期中并没有“妃”与“嫔”的后妃称号,且后妃制度中的等级划分并不是特别明确。汉代延续了秦朝时期的后妃制度,同样没有“妃”与“嫔”的称号。
在魏晋时期,统治者恢复了“九嫔”的职位,并为九嫔设置了具体的称号,如淑妃、淑媛和淑仪等。此时的嫔的地位仅次于三夫人,魏晋时期的三夫人即指贵嫔、夫人、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