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雕塑发展的高峰为何在在南北朝请联系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南北朝由于佛教流行,雕塑工艺也逐渐兴盛起来,主要表现在碑刻、墓阙、造像等方面。碑刻其实就是碑石或基志馅。著名的有为龙门二十品,所刻书法有各种字体。又泰山石刻刻了全部的《金刚经》,字皆径尺。阙著名的有江苏丹阳齐梁两朝诸帝陵的石兽,南京甘家巷梁安城康萧秀墓前的石兽,南京花林村梁萧景基前的石,其作气象雄伟,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造像指造佛像,有泥製像、铜像、玉石像、石窟刻像等。塑像皆涂以金饰,衣以锦采,极其宏伟。
石窟艺术分布的很广,其中最著名的以有云网石窟和龙门石窟为主要代表。云网石窟在今山西大同市武州山,是453年(北魏兴安二年)开凿的,至今尚存石窟53座,其中石雕佛像和飞天有51,000多尊,“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其石刻造像气势雄伟、质朴,有写实风格。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城南伊河入口处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是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始开凿的,现存洞窟1352座,造像97,000余導,其中古阴洞和宾阳洞是北的代表作,佛像雕刻刀法圆熟致,表情生动,是雕刻宝库。此外,还有北宣武帝时开凿的位于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
南北朝的绘画,大放异彩。齐时赫长于人物写真,著有《古画品录》,提出会画六法:气前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经营位置、仿移幕写,在绘画理论上作出了贡献。梁张僧善画寺壁,梁武帝常命他画壁,所画佛像,胡如生,主要是运用了晕染法,以色彩浓淡表现光线的明暗,使画面有立体感。相传张僧在安乐寺画四龙,其中二龙点晴后即飞去,这就是画龙点晴神话之由来。到南北朝晚期,南方以陈时的顾野王为大画家,他最善画虫草,其画富有诗意,故宣和画谱称其画为无声诗。北方以北齐的曹仲达最著名,他是西城曹国人,最普画佛像,后人把他和唐朝善画佛像的吴道子并称为曹吴二体。
南北朝时书法成就也很大。南朝书法家羊欣,是王献之外甥,行书写得很好,当时人说:“买王得羊,不失所望”,是二王书法的优秀继承者。北方世族崔氏①、卢氏族中工书法的人很多,子孙相袭,成为北方书法世家。北魏郑道昭尤善碑刻。他的碑刻笔力之健,可以“犀兕,搏龙蛇”,是“北朝书法家第一”。北朝还流行一种汉晋隶书的变体,方整道劲,气势雄伟,这种字体多用于墓碑,故后人称为“魏碑体”。总之,北朝书法的风格稳练,南朝则风格妍媚,南北统一后,书法在二王的基础上逐渐融合。
魏晋以来,战乱频繁,朝廷雅乐散失衰落,胡乐却逐渐兴起。所谓胡乐是指西域乐和孙国乐,它们陆续东来,其影响最大的是龟兹乐。除龟兹乐外,又有西凉乐、高丽乐、疏勒乐、安国乐等,以后各派胡乐相继传入,甚至北朝的太常雅乐也大量参用胡声。胡乐的乐章、乐器、乐舞在民间也很流行。胡乐的东传,促进了我国古典乐舞的变革。
汉代流行的角抵戏,到魏晋以后又有新的发展。角抵后行为百戏,包括歌舞、杂技、魔术等项,到北齐时有鱼龙烂漫、俳优、侏儒、山车、巨象、拔井、种瓜、杀马、别驴等奇怪异端,百有余物,名为百戏”。北周灭北齐后,百戏被带入长安。三国时还出现婷戏,如刘备曾令倡家扮演巨僚忿争、斗打的情节,“酒酣乐作”,以供娱乐。北齐出现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如《兰陵王》歌舞是演兰陵王戴假面作战,指挥击刺之姿。《踏摇娘》表演醉汉殴打妻子,其妻怨苦悲诉的故事。胡乐内传丰富了古代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