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上海松茗园的历史背景

上海松茗园的历史背景

上海松茗园的历史背景

松茗园坐落于上海嘉定菊园新区柳湖路北端,昌徐路600号内。以“松茗”为园名,首先取意于园内以五针松为主要植物景观,其次,“松茗”本身恰好也是一种中国茶叶的名称,此处可作为茶的代称。

松茗园以乡村田野风格为主,乍看泥墙茅顶,土味十足,细观则又不难从中感受到一种“源于自然的艺术”,体味到造园者特别的用心和匠心。

松茗园的主体建筑为四间茅屋,由南而北,撷取了农历十二个月的雅称中的四个分别加以命名:“子春”、“鸣蜩”、“莺时”、“槐序”,充满诗情画意。

茅屋的建筑用料其实十分考究,全实木结构,仿古格子移门,门前台阶及园内铺地、垒墙使用的条石块石,均为有年代的老料。室内布置古朴而多有村野元素。所有的几案桌椅及摆设等,都是园主从各处觅得的老物件,以经典的榉木和榆木老家具为主,以混搭的方式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家居文化”氛围,意在唤起人们意识深处的记忆和认同感。分别悬挂于“子春”和“鸣蜩”室内的两块匾额,“山高水长”、“春风满座”,更是包浆满满,其寓意也颇为应景。

茅屋的四面溪流环绕,水声潺潺。每间茶室后面都有一个挑空的木结构露台,下临溪流,面向对岸的盆景园、心字草坪和与溪流贯通的中央池塘。松茗园三面布有石墙松竹,特意留出西侧向一个更大的空间延伸。池塘里游弋的、空中盘桓的,以及每当傍晚远处树梢上的余晖等,将人的目光拉得更长,引向更远。

堪称为松茗园的另一点睛之笔,是在园子的北端,与“槐序”相隔一道石径处,有一座钢架结构的玻璃屋。此屋出现在松茗园里,作为风格迥异的另一间茶室,乍看不无突兀处,其实却是设计者颇为得意的“神来之笔”。它偏于一隅,在距离上并不打扰到茶园的主体部分,但它又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存在,它以简洁而极端的方式,令主体部分的风格不至于单调僵硬,或者说这样的另类设计是专为某一种因为经典而难免于自我封闭的风格而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玻璃屋出现在松茗园也可以令人感到赏心悦目。

有意思的是,当四间茅屋分别以四个农历月份的雅称命名时,这座更为贴近四季变化的玻璃屋,由此显出了一笔点睛之意。这似乎是它们之间的缘分所在。

松茗园是一件富有设计理念的、风格独特的茶园作品。它堪称城市中的一片净土。甚至还曾有人在这里“莫名”联想到王维诗词中的“辋川”奇境。

同时它又毗邻丰德园。两座园子彼此独立,在园林语言上又相互照应。如果说,作为一座古典风格的苏式园林,丰德园代表的是园林文化中的“阳春白雪”,那么毋庸置疑,松茗园则应是这个语境里的“下里巴人”。

忽然想到“子春”室内悬挂的匾额“山高水长”,此时又觉得,它在某种意蕴上其实非常适合用于表述这两座园子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