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诗经里刀为什么解释成船

诗经里刀为什么解释成船

诗经里刀为什么解释成船

《诗经·卫风·河广》有“谁谓河广?曾不容刀”一句。有人认为,这句话里的刀解释为船,有说“刀”通“舠”,指小船。又有说只刀型的小船。

不过,也未必。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没个解释通。因为这句诗用的是暗喻。

首先,“舠”字的本义是指酒杯,而且在《诗经》出现的年代,这个字还没有被创出来。

其次,《释名》上说,“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

从排比对仗来讲,用船对苇,并不算通。按照《释名》的解释,可以理解为“用刀刻的小木船”。

并非独木舟,它不是载人的,确切地说,这里的“刀船”应该是一种玩具船。正因为是这种玩具船,黄河才容不下。因为这个小玩具船上,载的是人的相思之情。

《诗经》之三部,雅是指正声雅乐;颂是指祭祀之辞;风是指民间小曲。《卫风·河广》就是这样一首描述内心相思之情的小曲。只是说,相思的到底是什么,没法弄清楚,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乡。

所以,黄河之广,既能“一苇杭之”一根苇杆就能漂了,同时也“曾不容刀”,再宽阔的河,也阻止不了人的相思之情。这样解释,“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宋远?曾不崇朝。”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木头刻小船放流,形式还在,只不过早已换成小纸船了。

黄河再宽阔,人心千古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