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张之洞家训

张之洞家训

张之洞家训

1、续辈诗

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

通津①为世用,明道守如珍②。

——张之洞《续辈诗》

【注释】 

①通津:四通八达之津渡,比喻显要的职位。本句世传本为“通经”。 

②如珍:像珍宝一样。本句世传本为“儒珍”,此处采用张之洞嫡亲孙女张厚粲、嫡亲孙子张厚枚两位先生家传本记述。 

【译文】 

要仁爱宽厚待人,遵守家法家规。要做到忠厚善良,报效国家。要有开放的胸怀,敢于担当,学以致用,以所学济世。要知晓世事规律,像守护珍宝一样守护中华传统美德。 

【解读】 

这首《续辈诗》写于1860年(咸丰十年),张之洞及其兄弟后代均按照此诗起名,今天南皮张姓也多以此诗作为起名的依据。这既是子孙辈分的排行,也是张之洞对后代的期望与要求。他希望后代子孙能够以仁厚治家,以忠良报国,以学识济世,以操守修身,成为对国家、社会和家庭都有益的人。 

2、教子警言 

兄弟不可争产,志须在报国,勤学立品;君子小人,要看得清楚,不可自居下流。

——张之洞临终遗言

【译文】 

兄弟之间不可因为争夺财产而闹不和睦,要立志报国,勤奋学习,树立良好的品格;与人交往的时候,要看清对方的品行,辨清君子小人,不能和小人同流合污。 

【解读】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时日无多,弥留之际,将以上话语嘱咐病床前的儿子们,看到儿子们熟记成诵,方才放心离世。这段话由其幕僚张曾畴聆听记录。在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中,该段话为“勿负国恩,勿堕家学,必明君子小人义利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含义与张曾畴记录相同。都是要求孩子们不要把钱财田产看得太重,而是要勤学修身,立志报国,分清君子小人,不能自甘堕落。 

3、致儿子书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能一日不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汝尽力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摘自张之洞五月十九日《致儿子书》

【译文】 

父母疼爱子女,总是无微不至,恨不得一天都不离开你身边。然而一定要让你出门求学,那是因为想让你用功上进,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做对国家有用的人罢了。 

你现在已经入学,就应该努力上进,要把军事上的奥秘全部学会。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 

你要全心求学,不要随便在外乱跑。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汝随余久,当必亲炙①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之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摘自张之洞五月十九日《致儿子书》

【注释】 

①亲炙:亲受教育熏陶。典出《孟子·尽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於亲炙之者乎?” 

【译文】 

我已经是五十开外的人了,官居当朝一品,天下闻名,但依然谨慎小心,唯恐自己出错,不敢有任何放纵。你跟随我的时间很长了,应当亲身受到熏陶了,不要自认为是尊贵的公子,就随随便便,全不在意,这不是我对你的期望,你一定要谨慎啊。 

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民情不知,世事不晓,晋帝之何不食肉糜,其病即在此也。况汝军人也,军人应较常人吃苦尤甚。

而今而后,速收尔邪心,努力学习,非遇星期,不必出校。即星期出校,亦不得擅宿在外。庶几开支可省,学业不荒。光阴可贵,求学不易。儿究非十五六之青年,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摘自张之洞八月初九日《复儿子书》

【译文】 

你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成。不了解民情,不了解世事,晋惠帝才会说出“为什么不吃肉粥”的荒诞之语,他的毛病就出在这些问题上。再说,你是一名军人,军人应该比平常人更能吃苦。 

从今以后,你要赶快收敛爱玩的心性,努力求学。不是周末就不必离校外出。即便是周末外出,也不许擅自在外留宿。倘如此,开销可大大节省,学业不致荒废。光阴极为珍贵,求学机会难得。你毕竟不是十五六岁的青年人了,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应该明白。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 

4、致双亲书 

大人恒言,文章为物,非以娱人,实以载道。又言国家设科举士,首重敦厚之士,有为之才,而非取靡靡者供奔走之役也。

儿奉大人教诲,当尽力取法乎上,绝不敢枉道诡遇,以负大人。

——摘自张之洞三月二十二日《致双亲书》

【译文】 

父亲大人过去常说,文以载道,文章这种东西,不是写来供人取乐的。父亲大人还说过,国家设置科举考试选拔人才,首先看重的是那些品格敦厚的人士,有所作为的人才,而并不是选取那些萎靡不振的人用来劳役驱使的。 

孩儿谨遵父亲大人教诲,自当竭尽全力按照高标准要求自己,绝对不敢歪曲道义,通过欺诈手段来得到机遇,以至于辜负您的期望。 

大人前次训谕,谓操守宜廉洁,办事宜谨慎,待人宜宽和,此真大人金玉良言,儿虽不肖,敢不永矢勿谖①。

儿幸赖祖宗盛德,大人督教,得有今日,然衡文批卷之际,常凛凛自惧,恐有不足,上负朝廷,下负大人。

故除生员②考卷托俊虞伯代阅外,童生③试卷,无论何如必亲自检阅,遇有怀疑之处,亦绝不敢私心自用,必博访周咨,得其详而后已。

儿虽才学不多,阅历不广,然必尽其力之所及,不敢一毫轻轻放过。

——摘自张之洞十二月初四日《致双亲书》

【注释】 

①永矢勿谖:发誓永远不忘记。典出《诗经-卫风-考槃》“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②生员:明、清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习称秀才,亦称诸生。 

③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译文】 父亲大人前一次来信训诫孩儿,说操守应当廉洁,办事应当谨慎,待人应当宽和,这真是大人的金玉良言。孩儿虽然不肖,却又怎么敢不永远牢记着您的教诲呢。 孩儿侥幸依赖祖宗的盛德,大人的监督教导,能够有今天。然而衡量文章、批阅试卷时,自己常常感到凛然生惧,恐怕自己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对上辜负朝廷,对下辜负大人。 所以,孩儿除了生员的考卷托付俊虞伯代为批阅外,童生的试卷,无论什么样必定要亲自检视批阅。遇到有怀疑的地方,也绝对不敢单凭自己的心意办事,必定要广泛地寻求资料,四处与人商议,得到它的详尽情况之后才做判断。 孩儿虽然才学不多,阅历不广,然而必定竭尽自己所能,不敢轻易放过一丝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