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君子人格的德性特点

君子人格的德性特点

君子人格的德性特点

君子人格首先表现为内在品德。此品德主要是以儒家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等为内容。品德形成是以道德自觉为前提的,否则,品德即为单纯认知而不能促动行为。道德自觉是道德发生的起点,保证道德判断和道德事实的完成。在儒家看来,道德自觉是生命本身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情感,如孔子所言“仁爱”,孟子所言“四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在道德情感基础上,认同社会普遍的核心价值与行为规范,形成道德发生的心理机制,是君子人格构成的基本条件。

儒家重视君子人格的养成,强调道德自觉的重要,这一点体现在孔子对仁的追求中。因为仁的发生基于个体的道德情感,体现道德自觉,所以《论语·颜渊》中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全在于自己,应该发挥自我能动性,彰显自我的道德主体地位。所以《论语·述而》中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认为,求仁之法重在持之以恒地追求仁,只要自己有志于仁,仁就会至于其身。

仁的道德自觉并非只是个人的道德冲动,还体现为社会责任。天命是君子人格中体现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论语·尧曰》中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认为,不懂得命运,不可能成为君子。知命是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因为知命是体会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并为之奋发自强的基础。所以,儒家的个人奋斗目标总是和社会条件紧密结合的。

在儒家的世界里,理想和现实自然形成一种张力,尤其是当社会现实不能符合儒家理想的时候,作为君子,其人格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就表现得更强烈。君子把个体置于社会人伦、天地之间所自然形成的谨慎、忧患、悲悯等复杂情感,体现君子对自我所负使命的虔敬,称之为“畏”。

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荣格在《人格的发展》一书中说,“真正有人格的人总是具有使命感”。儒家认为,这种使命感就是求仁、复礼。君子由仁爱到敬畏,不断向着天下归仁的目标进取,其间体现出的是一种人格力量。

其次,君子人格表现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把道德自觉根据现实状况转化为恰当的道德行为,儒家把这种能力称之为中庸或絜矩之道。君子人格中不但有德性认知,还有应对具体事务的能力,保证道德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儒家君子人格具有一个稳定的结构,以体仁为发源,以天命为责任,以道德规范为指导,形成一个完整的、彰显生命活力的道德发生系统。

所以,君子人格既有自发性,又有规定性;既有原则,又有权变。孔子一方面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固然会身处逆境,但仍安守心中的操守。小人遭遇困顿,就会胡作非为了。另一方面又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按照朱熹的解释,这句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专主的,没有不肯的,合义是从。

再其次,君子人格表现为境界。君子人格是人生修养所至一定境界的表现。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按照朱熹的解释,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汙下。“上达”为提升生命境界提供了空间。君子通过“修己”“安人”的实践功夫,让自然生命逐步纯化为德性生命。

可见,儒家的君子人格有三个特点,一是内在性。儒家的道德自觉是一种内在直觉,自身具有能动性。二是实践性,儒家的道不仅是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是有效的实践方式,因此体现出儒家道德实践既可以发明个体本心,又可以彰显人间道义。三是超越性。儒家的道虽然实现在伦理之间,但发源于天人之际,使儒家的君子人格必然能够通过道德实践而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