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明人伦教育目的是谁第一次提出的

明人伦教育目的是谁第一次提出的

明人伦教育目的是谁第一次提出的

人伦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孟子是孔子儒家思想衣钵继承者,发展了孔子“德政”思想,提出“仁政”思想。“保民”、“养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纲领。

教民”,即对人民施行教化,让人民普遍懂得封建伦理道德(礼仪)。孟子十分重视对民众的教育。他认为:从个人角度来讲,教育是保证人有别于禽兽的重要手段,否则“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从社会角度来说,教育是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重要举措,是统治者必须去做的事情,他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孟子强调通过办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他认为,道德教化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明人伦”,明人伦就是要搞清楚“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真实含义,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只有通过“明人伦”的阶段,才能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使人高于禽兽之上,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和谐安定了。“教民”比“养民”还要重要,只有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仁政。

儒家思想发展到宋朝,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哲学化思辨化。但是,伦理纲常成为天理。“明人伦 ”这一观点更是宋明理学重要的支撑。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