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孙首都是哪里
乌孙首都是赤谷城,在今新疆伊犁州的昭苏县。
古代乌孙国是现在的新疆西北、哈萨克斯坦东南、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及中部。
乌孙国是西汉时由游牧民族乌孙在西域建立的行国,位于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立国君主是猎骄靡。
乌孙国曾经是西域最强大的国家,后来与西汉建交,西汉宣帝时分裂为二,5世纪为柔然所灭。乌孙国地处天山北麓,极盛时占有整个伊犁河流域和西天山的广大土地,首都设在离今伊塞克湖南岸不远的赤谷城。
乌孙国是西汉时由游牧民族乌孙在西域建立的行国,乌孙国地处天山北麓,极盛时占有整个伊犁河流域和西天山的广大土地,庭帐(首都)设在离今伊塞克湖南岸不远的赤谷城。乌孙国在东汉时“东与匈奴接”,《新疆图志.建置志》说绥来(玛纳斯)“汉为乌訾离与乌孙东境”。
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人与月氏人均在河西一带游牧,北邻匈奴人。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人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
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南迁大夏境内,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在塞种人与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乌孙人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种人,月氏人一道游牧。
与汉建交:西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打算与大月氏人结盟夹击匈奴,可是无功而回。随后汉武帝展开反击匈奴的战争,在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发起马邑之战。在占领河套后,又发动河西之战,汉军节节胜利,至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终于出现“而金城(兰州)、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今罗布泊)空无匈奴”。同年,张骞认为联合乌孙国,能切继匈奴右臂,向汉武帝建议拉拢乌孙国。三年后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向乌孙建议返回敦煌祁连间故地,以便与汉朝共同对抗匈奴。
当时乌孙国国家分裂。太子蚤已逝,乌孙昆莫猎骄靡答应他以其子岑陬(封号,名叫军须靡)为太子的请求,引起太子弟弟大禄不满。大禄握有兵权,计划起兵杀害军须靡。猎骄靡为保护军须靡,便给他万余骑兵到别处自立。猎骄靡自己另掌万余骑兵自保,未能直接控制全国所有兵力。他接见张骞,可是没有答应张骞的与汉结盟的要求。猎骄靡认为“年老国分,不能专制”,而且大臣不了解汉的国势,又畏惧匈奴,乌孙不可能迁回故地。
猎骄靡派数十名使节随张骞,使节见识到西汉国势强盛,促使乌孙国考虑与汉结盟。匈奴单于获知乌孙与汉朝建立了联系,企图攻打乌孙国。猎骄靡了解西汉当时正积极与西域各国建交,便请与汉朝联姻,寻求支援。于是汉武帝在元封三年(前108年),以宗室刘建之女细君公主下嫁猎骄靡。匈奴得知乌孙与西汉联姻以后,亦遣派单于女子与猎骄靡成婚,猎骄靡立她为左夫人。猎骄靡同时与汉及匈奴联姻,代表他只是跟汉建立外交关系,尚未决定与匈奴决裂。不久猎骄靡逝世,军须靡即位,细君公主随后在元封6年(前105年)病逝,汉武帝又把楚王之女解忧公主嫁给军须靡,维持联姻关系。军须靡死,弟翁归靡为昆莫,娶解忧公主。她远比细君公主活得长久,汉对于乌孙的影响力日益增加。
西汉乌孙联盟:西汉昭帝末年,乌孙受到匈奴和车师的联军攻击,解忧公主上书求西汉朝廷出兵救乌孙。适逢昭帝驾崩,汉朝廷没有派遣援兵。宣帝即位后,经解忧公主及昆莫分别遣使,本始二年(前72年)秋发兵十五万骑,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并遣校尉常惠持节助乌孙作战。至本始三年(公元前71)匈奴大败。自此以后,匈奴由盛转衰,逐渐退出西域,乌孙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昆莫翁归靡决定摆脱匈奴,与西汉结盟。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翁归靡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解忧公主之子)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叛绝匈奴”,宣帝答允,乌孙与西汉的联盟正式被确立。不过,由于匈奴自本始三年(前71年)起,力量日削,西汉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应付匈奴,西汉通过联姻保持与乌孙结盟的基础实已消失。
西汉属国:匈奴日逐王与握衍朐鞮单于不和,降汉,而且亲匈奴的车师军队被西汉军队打败,匈奴无法继续控制西域。西汉取代匈奴在西域的位置,宣帝在神爵三年设西域都护府,长官都护负责管理西域事务,乌孙的一举一动受到西域都护府的监视。
西汉宣帝(前60年)神爵二年,翁归靡死,元贵靡未能顺利继承昆莫之位,乌孙贵族拥立了拥有匈奴血统的泥靡(军须靡之子,《汉书》中称狂王),西汉朝廷不满。西汉与乌孙的联姻中止。因为西汉不需要联合乌孙共同对抗匈奴,所以解忧公主的任务是为汉控制乌孙。狂王之立既不合西汉朝廷的意思,又因残暴失去乌孙国国人的支持,解忧公主与汉使者魏如意及任昌合谋刺杀狂王,失败。西汉首次干涉乌孙内政,最终引发乌孙内乱。
狂王失势,宣帝(前53年)甘露元年,乌就屠(翁归靡与一匈奴女子之子)叛变,起兵杀死狂王。宣帝派遣破羌将军辛武贤讨伐乌就屠。西域都护郑吉遣乌孙右大将之妻冯嫽(解忧公主的侍者)劝降乌就屠。最后宣帝册封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并赐印绶。乌孙国最终成为西汉的属国。随后汉朝为大小昆弥划分地界与及人民,大昆弥六万余户,小昆弥四万余户,可是乌孙国人的心偏向小昆弥。
大昆弥元贵靡死后,子星靡继位,懦弱无能,让西汉能够进一步控制乌孙。西汉先遣冯嫽率领百人前往乌孙镇抚星靡,又接纳都护韩宣的建议,赐乌孙高官大吏、大禄、大监金印紫绶,以辅助星靡。之后都护韩宣提出罢黜星靡,汉元帝没有同意。
大、小昆弥之间矛盾不断。西汉成帝鸿嘉末(前18或前17年),末振将成为小昆弥,当时大昆弥雌栗靡很有威信,末振将担心自己地位不保,派人刺杀雌栗靡。汉朝册封雌栗靡的叔父伊秩靡为大昆弥,末振将被伊秩靡的部下所杀后,汉马上派兵杀死末振将太子番丘。末振将之弟卑爰疐率领八万人投靠康居,经常发兵攻打乌孙,企图吞并大、小昆弥的部众。最后被汉朝西域都护孙建领兵袭杀。
衰亡:东汉以后,有关乌孙的史料相当缺少。东汉的明帝、章帝年间,乌孙国仍然由大小昆弥分治,国势衰弱,《汉书·西域传》:“两昆弥皆弱”。
魏晋南北朝时期,乌孙国与中原政权仍然保持联系。乌孙曾经向曹魏政权进贡,“无岁不奉朝贡”。
乌孙国国势久衰,先后遭到鲜卑首领檀石槐于147年-约167年间及拓跋首领郁律于318年等多次重创。乌孙可能并未因此南迁葱岭(帕米尔高原),而是避居天山山中。
魏晋南北朝初年, 原小昆弥境内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悦般, 西边大昆弥所统治的地方则仍为乌孙国。及至北魏一统北方,乌孙都有向中原政权进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其间,北方逐渐统一,北魏国势日益强盛。拓跋焘希望挑战柔然,经营西域。拓跋焘曾经在太延三年(437年),派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途经乌孙,受到乌孙王的礼待。
早在太延三年(437年)之前,蒙古高原的柔然曾经数次攻打乌孙国。柔然可能曾经与悦般联手,夹击乌孙,乌孙被迫西迁天山山中,时间可能是柔然君主社仑〔402年-410年〕或后来的斛律(410年-414年)在位其间。乌孙约在五世纪初至五世纪中叶南迁至葱岭。他们被塞人(Saka)所同化,不再独立成国,在史籍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