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三大变化
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在汉末三国,曹操至始至终,都只想做大汉的忠臣。然而,天不由人,在平定天下的道路上,曹操终究成了大汉奸贼。这其中,曹操会走到这一步,有三个重大的转折点。
十八路诸侯讨董,曹操作为发起者,并没有在其中捞到任何好处。反倒是作为盟主的袁绍,和作为粮官的袁术,一个赚足了声望,一个贪够了粮草。
董卓避其锋芒,迁都长安,十七路诸侯诸侯只顾庆功。讨董之战,从董卓败退那一刻,他们就已经功成了,至于救皇帝,只是一个借口罢了。唯有曹操,鼓动各路诸侯救回献帝,但没有一个愿意跟随的。
追击董卓一战,曹操把家底打没了,曹洪重伤,他也差点身死。没钱,声望没捞到,兵也没了,曹操只能跑到老同学张邈的陈留,寄人篱下。若不是兖州被青州黄巾入侵,曹操被邀请入兖州平乱,或许曹操一辈子,也只能窝在张邈麾下。
青州黄巾势大,就连州牧刘岱也被阵斩,平定难度远大于后来的刘备救徐州。然而,此时的曹操,还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大汉忠臣,平定兖州他义不容辞。
有一州之地,曹操得以发展,也有了机会奉迎献帝。献帝获得了曹操的充分尊重,并且,曹操还把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为妃。朝廷依旧掌控在汉献帝的手中,曹操只负责打仗,如董承、种辑、吴硕等人,一应权力,从未被剥夺过。
然而,衣带诏事件爆发,曹操杀了参与这件事的所有人,除了汉献帝。这是曹操与汉献帝反目的开始,但在第二年,曹操还是让汉献帝立了女儿曹节为皇后。曹操还是那个大汉忠臣,但为了自保,他只能当献帝的霍光。
赤壁之战后,北方损失惨重,人心惶惶,曹操在献帝的册封下,先后被封为魏公、魏王。这其实是无奈之举,天下反曹联盟已然形成,益州刘璋、荆州刘备、江东孙权、西凉军阀,没有一个是易与之辈。
各路诸侯讨伐曹操的原因很简单,皆说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内部人心惶惶,也不知道曹操要做何打算,曹操只能晋位魏王,安定内部人心。而当时,曹操手下文武百官,都劝曹操再进一步,他们都很害怕。
再进一步,就是称帝,曹魏文武百官都害怕,如果曹操真的平定了天下,做出还政于献帝举动。曹操或许不会怎么样,但他手下的这些死忠,有一个算一个,都不用想能善终。
曹操的回答是“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的意思很明确,周文王一生都是商朝臣子,至于后人会不会学武王伐纣,那就交给后人吧。然而,周文王其实还有另一层含义。
周文王位列商纣三公,在被纣王软禁后,也从未想过反商。后来,周文王通过买通商朝百官,得以被纣王原谅,并获得征伐大权。虽然获得了不公平的待遇,但周文王一生都没有背叛过商纣,同时他还劝谏纣王废除炮烙之刑。曹操的意思很明确,他一辈子都不可能做篡汉的事情。
而这一切,在后来的曹节扔玺责兄也能看出来,曹操至始至终都只是想做大汉忠臣。
曹丕为了篡汉,让曹休和曹洪去请汉献帝,他自己则亲自去跟姐姐曹节要玉玺。由始至终,曹丕都是带着商量的语气,并定下承诺,山阳归献帝所有,献帝在山阳继续称帝都没关系,天下所得,都可以分享。
曹丕带着请求的语气是有原因的,因为曹节和献帝的儿子们都已经长大了。献帝的儿子,从血脉上讲,有一半是曹家人,从身份上讲,是汉室正统,曹丕篡汉若用强硬的手段,只会遭到反噬。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曹操的布局,无论是追击董卓差点身死,迎奉献帝衣带诏事件爆发,还是把女儿嫁给献帝,都无一不说明,曹操至始至终,都只想做大汉忠臣。再不济,以曹操疼爱子女的性子,也不可能跟外孙抢皇位。
在山阳,献帝或许就是明白了这一点,才让子女喊曹操为“魏公”,而“魏公”的称呼,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衍生到如今的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