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英雄词引入宋词的作者是
辛弃疾虽然戎马一生,但是对于诗词却极有天赋。其所流传后世的词集《稼轩词》存世有600多首,然而几乎篇篇精品,在两宋词人当中并不多见。
他的词,以豪情为主线,以悲情为脊梁,以自己的志向为血肉,以自己的经历为脉络,产生了诸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的诸多诗句,名扬后世。
辛弃疾
一句话,他的词都是英雄词,所以才被誉为词中之龙。
辛弃疾的一生,是一个中国式英雄的一生。他自负才华,生于偏安一隅的南宋,一生渴望收复失地,由此戎马一生。从表达英雄气与热爱国家和民族的方面来说,诗词史上少有人堪与之比肩。他的一生,充满着渴望,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收复失地,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名垂青史。然而,当英雄的辛弃疾遭遇苟且偷生的南宋朝廷,所有的渴望都只能化为英雄末路,壮志难酬,而满腔的英雄热血最终也只能慢慢冷却。
辛弃疾
所以,我们的英雄,只能把这一切英雄志气倾注在诗词当中,成就了他词中之龙的名誉。
辛弃疾的词作之所以被誉为词中之龙,还在于辛弃疾自身诗词当中所展现出的炙热的情感。他的词,充满着热血的阳刚之气,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他的词,充满着英雄的崇高理想,读来让人备受感动;他的词,充满着英雄的壮志未酬,读来让人感觉苍凉悲壮。
辛弃疾
词中之龙,非辛弃疾莫属。
2、辛弃疾的英雄词特色
辛弃疾的英雄词有着典型的特征,主要在以下方面:
①英雄人。在辛弃疾的词中,经常用古人来自况,这里最常见的就是孙仲谋、刘裕和廉颇。比如他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都是些的孙权;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就是写的刘裕。当然,这个和这两首词的成词地点也有关系,因为这两首词都作于京口北固亭,而这个地点,孙权和刘裕都曾经战斗过。词人写出了这些英雄,其实也是写的自己,向往这些英雄、赞誉这些英雄,实际上抒发的是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志气。
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②英雄梦。英雄都有梦想,否则也不会成为英雄。在辛弃疾的很多诗词当中,大大方方的展现出了诗人的梦想和抱负,这些诗词,堪称辛弃疾的英雄梦。比如他写“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又比如他写“道男儿到死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实际上抒发的就是自己报国之心。而至于“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是展现自己一生的追求。
道男儿到死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③英雄的战场。在辛弃疾的词里,有英雄人,也有英雄梦,更有战场场面的直接描写。因为辛弃疾是带过兵的,他知道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子。这些都在他的《破阵子》当中展现了出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谓豪气满怀!
辛弃疾·沙场秋点兵
④英雄泪。诗人戎马一生,一生都向往“沙场秋点兵”,然而令人无奈的却是“可怜白发生”。青春韶华不再,即便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豪气,但是面对“可怜白发生”,也只能独自品味“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壮志未酬的遗憾。更有“追往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以及“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悲凉,说不尽的英雄血泪!
可怜白发生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史上,辛弃疾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自己就是一个英雄,所写的英雄词有着典型的英雄豪气,也有着典型的英雄悲情。他的词,至真至诚,情感充沛,充满阳刚之气,为宋词的豪放词流派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他词中的英雄气,有着典型的审美特征,也有着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虽然英雄不再,但是“词中之龙”的英雄词却可以重新焕发生命力,影响一代代热爱诗词、热爱英雄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