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字的最初形态是“刂缺又日”,在殷商时期已经出现,但当时的含义与现在有所不同。在商周时期,义字逐渐演变为“『言』乃犬”或“亠于犬”,这时的义字已经开始具有“义理”、“道义”等含义。
随着时代的演进,义字的字形逐渐发生改变,出现了“口之讠”、“讠后聿”等不同的变形。到汉朝时期,义字的字形已经基本稳定,变成了“一讠并缺”。
在汉朝以后,义字的含义逐渐丰富,不仅表示“义理”,还包括“义务”等意义。例如《论语·卫灵公》中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更是体现了义字在“正义”、“道德”等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