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杜甫暮年解析

杜甫暮年解析

杜甫暮年解析

杜甫的入川让他暂时摆脱了战乱,远离了战火,有了一个相对安稳的时代。没有纠结于一个政治事件,没有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和窘困的状态,让他有了一个缓和的空间去思考整个时代。“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诸葛庙》卷十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卷九)杜甫多次到达武侯祠吊唁诸葛亮这个伟大的政治家,想必感情复杂,必然产生了浓浓的共情。

虽然生活相对安稳,但生活的磨难仍不断给杜甫的生活带来种种打击。

就在杜甫到达成都不久后,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成为杜甫新的栖居之所。不料在第二年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成都刮起了大风、大雨倾盆而至,杜甫由自己和家人的苦难遭遇,联想到当时整个时代在安史之乱的捣毁下,山河破碎、雨打风萍、社会动荡的惨况,联想到整个读书人的苦难境遇,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饱含深情、凄楚悲怆,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全诗可以分为4节。第一节中”“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让全诗押韵,顿挫的音节仿佛呼啸的大风,奠定了全诗悲怆的感情基调。第二节,写诗人本人在大风大雨天自己的惨境,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诗人眼睁睁地看着屋上的茅被吹走,甚至还被周围的儿童欺凌。

第三节写杜甫家人的状况,杜甫的孩子饥寒交迫,将被褥踏破,草屋也开始进水,家中浑身湿透,全家不能入睡。第四节,诗人用铿锵的节奏和磅礴的气势,用“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词,展现了诗人伟大壮阔的胸怀,由个人的安危困苦联想到整个天下寒士的生活状况,表现了他“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展现了诗人一代诗圣的精、理想和伟大的人格。

在成都寓居不久,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又开始了他漂泊西南的流浪生涯。本来想坐船东下,找机会回到故乡河南,但当时战乱不断,交通阻隔,只能沿着沿着长江到达夔州,又到了洞庭湖,向南走,到达耒阳

在耒阳有一个“牛肉白酒”的传说,说是当时耒阳县县令听说大诗人杜甫到了这里,为杜甫送上了牛肉和白酒,晚唐就有这样的说法,说杜甫吃了这酒和肉涨死,郭沫若先生说是唐代冷藏技术不好,酒和肉坏掉了,生病中毒而死。现代学者多不这样认为,多认为杜甫离开耒阳乘湘江北上,病死在舟中。

杜甫晚年漂泊西南的时期是他系统反思盛唐以来的兴衰变化,这便是著名的《秋兴八首》,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悲壮苍凉,意境深闳。客观长远的目光看待唐代这个社会,他自觉成为了一个思想家,使他晚年的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