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如何发扬孔子仁爱思想

如何发扬孔子仁爱思想

如何发扬孔子仁爱思想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想体系:

 ① 仁的根本:“孝悌”。孝悌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此种观念受当时的宗法制影响,在这样一个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等级严密的社会中,孝悌的作用将是很大的,孔子认为,只要君主将此种血缘亲情发挥好,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德。

 ② 孔子还提出“爱人”的主张。爱人是仁之本的推衍和泛化,是从血缘关系中外化出来的一种认识,它的具体方法是“推己及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孔子主张的“爱”是“差等之爱”,差等的标准就是礼。孔子对仁的论述十分宽泛,但都是遵循着一个原则,就是礼。

 ④ “克己”就是“为仁由己”,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人的道德修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的,是个人的独立的自由意志的表现,并不受别人的外界条件的影响。孔子视之为“为己之学”,主要就是个人道德知识的修养。

 ⑤ 孔子的仁学还表现为一种精神境界。“仁者安仁”、“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这些仁表现的意义基本相同,表达的都是一种仁的境界。 

⑥ 孔子仁学,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容的政治伦理哲学,“修身”是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在于“德性”。所谓“德性”,就是要保持人民对自己的信任。而这种“德性”,必须以“修身”得之。 

⑦ 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仁”,三达德之一。“仁”,心之德。仁”,善之道。“仁”,克己之行。 

⑧ 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 

  总之,孔子的仁学,体系庞大,既简易为一种具体行为的德目,又高远的为人格完美的境界。它有一个内在的逻辑,逻辑的起点是宗法等级中的血缘情爱,逻辑的展开是“爱人”,逻辑的准则是礼,逻辑的最终结果是对自我人格的体知与修炼,以达到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完美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