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中国古代优秀政治思想的启示

中国古代优秀政治思想的启示

中国古代优秀政治思想的启示

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思想方面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强调天命还是强调人事。商人尊神,强调天命;周人尊礼,强调人事,因而有“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的记载。

在帝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争论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是:礼治与法治

礼治是儒家的政治主张,法治是法家的治国方略。礼治强调防患于未然,用温和的手段解决问题。法治强调事后的惩罚,用暴力对犯法者进行威慑。方法不同,目标则一,都是以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巩固地主阶级统治为目的。

儒家否认人类平等,认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并且认为“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通义”。他们试图建立一套以等级制度为特色的社会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各安其位,互不相侵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汉朝的贾谊,宋朝的司马光、王安石以及明儒、清儒都发表了大量的关于礼的言论。

法家不否认等级制度,但他们认为治国在于赏罚。他们提出了“任法不任智”,“君臣上下贵贱,皆从大法”,“刑无等级”,“以刑止刑”等法治原则。他们鄙视伦理道德,迷信暴力,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十者是亡国之物,宣传君主独裁和君主至上。他们把法治建立在暴力、独裁和君主至上等原则上。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礼治和法治的争论,是在德治和刑治的争论中体现出来的。

第二是德治和刑治

德治与刑治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主张以德服人,以刑辅之,后者主张以力服人。前者是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后者是法家的政治主张。

儒家主张用礼约束人,用教化的方法感化不守礼的人。孔丘说:“为政以德。”孟轲说:“以德行仁者王。”儒家主张性善论,认为人人都有恻隐、辞让、恭敬、是非之心,可以通过教化,潜移默化地使人人皆为尧舜。他们认为这种心理上的改造是最根本的改造,是最好的办法。孟轲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他们反对法家惩办的办法,认为“法能刑人,不能使人廉,能杀人,不能使人仁”。

法家认为人性是恶的,“固骄于爱而听于威”,用说服的办法使人向善是不可能的,提倡暴力政治,主张以力服人,“以刑止刑”。韩非反复强调“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等暴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