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也说文解字
丝
其他含义
汉字
丝(拼音:sī)是汉语常用字 ,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两束扎起来的丝的形状。丝本义指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引申为丝织品,如丝绸。泛指像蚕丝一样的细线和其他极细的东西,如丝线、铜丝。又比喻极小或极少的量。又特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因其弦古代常以蚕丝为之,故称。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丝拼音sī仓颉码VVM
基本释义
● 丝sī ㄙˉ
1、 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绸。缂(kè)~(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的手工艺品。亦作「刻丝」)。
2、 像丝的东西:铁~。菌~。肉~。游~。
3、 细微,极小:一~不苟。
4、 绵长的思绪或感情:情~。愁~。
5、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一丝等于千分之一分):~毫(喻极少,极小,一点儿)。~恩发(fà)怨(指极小的恩怨)。
6、 公制长度单位,一米的十万分之一(亦称「忽米」、「道」)。
7、 指弦乐器:~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竹」指管乐器)。
8、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3]
详细释义
〈名〉
1、会意
2、同本义
丝,蚕所吐也。——东汉·许慎《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
素丝五总。——《诗·召南·羔羊》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礼记·乐记》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史记·货殖列传序》
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
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唐· 白居易《重赋》
又如:丝棉;丝网;丝缰(丝制的马缰绳);丝人(治理蚕丝纺织绸布的人);丝布(蚕丝与麻、葛混制而成的布);丝妇(养蚕治丝的妇女);丝子(蚕丝);丝行(买卖生丝的商行);丝庄(旧时在华商与洋商间经营生丝贸易的中间商)
3、泛指纤细如丝的东西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唐· 张敬忠《边词》